[實用新型]一種汽車空調管路壓板配合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20169662.0 | 申請日: | 2017-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556314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13 |
| 發明(設計)人: | 陶磊;張志文;李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5B41/06 | 分類號: | F25B41/06;B60H1/00 |
| 代理公司: | 蕪湖安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項磊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空調 管路 壓板 配合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空調管路壓板配合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的汽車空調管路與膨脹閥的對接方式基本是單個固定壓板同時緊固兩根空調硬管與膨脹閥進行對接,但這種固定方式有一個弊端。就是壓板本體開兩個孔管路穿過壓板孔進行固定,因為都是圓形孔對接所以不能限制管路在壓板上的旋轉角度;以前的設計方案都是管路后增加一個管夾,管路固定在壓板上兩點固定一條直線可以起到限位;但隨著汽車市場的發展,用戶對于汽車駕乘舒適性越來越高的要求整車NVH表現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關注,經過驗證管夾固定點和膨脹閥固定點之間增加膠管軟連接可以起到很好的衰減作用。但實際工人安裝過程時發現,管路對接入膨脹閥時可以繞X軸旋轉不能限制其位置,導致傳統壓板后管路位置得不到控制,導致與周邊件間隙不足或干涉。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空調管路壓板配合結構,目的是便于約束管路與膨脹閥相對旋轉。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汽車空調管路壓板配合結構,包括膨脹閥和管路壓板總成,所述配合結構還包括緊固件、設于膨脹閥與管路壓板總成插接端面用于定位的定位機構,通過緊固件穿過管路壓板總成與膨脹閥連接。
定位機構包括定位銷、第一定位銷孔和設于膨脹閥朝向管路壓板總成端面的第二定位銷孔,所述第一定位銷孔設于管路壓板總成上。
所述管路壓板總成包括相互卡合形成面接觸限位的第一管路壓板組件和第二管路壓板組件,所述定位機構設于第一管路壓板組件與膨脹閥的相接觸端面。
所述第一管路壓板組件包括第一壓板和與第一壓板固定連接的第一管,所述第二管路壓板組件包括第二壓板和與第二壓板固定連接的第二管,第一管和第二管均與膨脹閥插接。
所述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的高度相同,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的卡合端通過相互卡合使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的上下端面分別齊平。
所述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的卡合端均為向內凹陷的L型結構。
所述第一管為高壓管,所述第二管為低壓管。
所述第一管與第一壓板為焊接連接,所述第二管與第二壓板為焊接連接。
所述緊固件為螺栓,所述螺栓穿過第一壓板和第二壓板的卡合端與膨脹閥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定位銷與定位銷孔的配合定位約束壓板及固定于壓板上的管路與膨脹閥無法相對旋轉,壓板設置為兩個,通過兩壓板之間卡合端面形成的面接觸限制相對旋轉,壓板位置限制后可以使管路總成與周邊件間隙得以保證;管路采用高壓管及低壓管。此新的管路與膨脹閥的配合方式不僅能很好的把空調管路緊固在膨脹閥上,同時該結構也輔助空調管路可以增加膠管的可行性,間接起到了改善整車NVH噪音的作用。本實用新型能夠更好的緊固空調管路,約束管路走向和數據的一致性,方便裝配降低工時的同時保證管路與周邊件的間隙滿足定義要求。
附圖說明
本說明書包括以下附圖,所示內容分別是: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等軸視圖。
圖中標記為:
1、高壓管,2、低壓管,3、第一壓板,4、第二壓板,5、第一定位銷孔,6、定位銷,7、第二定位銷孔,8、膨脹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實施。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汽車空調管路壓板配合結構,包括膨脹閥8和管路壓板總成,該汽車空調管路壓板配合結構還包括緊固件、設于膨脹閥8與管路壓板總成插接端面用于定位的定位機構,通過緊固件穿過管路壓板總成與膨脹閥8連接。
管路壓板總成可以為一個整體結構,在一個壓板上設置兩個緊固空調管的孔,兩個空調管與膨脹閥進行對接。較好的是,管路壓板總成包括相互卡合形成面接觸限位的第一管路壓板組件和第二管路壓板組件,定位機構設于第一管路壓板組件與膨脹閥8的相接觸端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2016966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