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組鑒定僵蠶的特異性引物及其鑒定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487245.1 | 申請日: | 2017-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37567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25 |
| 發明(設計)人: | 楊歡;周瑩;沈玉萍;楊婭婭;吳啟南;夏國華;陳宇菲;鹿蓓蓓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Q1/6888 | 分類號: | C12Q1/6888;C12Q1/6895;C12Q1/686;C12N15/10;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2013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組 鑒定 僵蠶 特異性 引物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組鑒定僵蠶的特異性引物及其鑒定方法,屬于中藥鑒定技術領域;本發明將僵蠶樣品粉碎后采用CTAB法同時提取家蠶和菌物中的DNA,并以此為模板,選用經設計與篩選得到的特異性核苷酸序列為引物進行PCR擴增,繼而將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與凝膠成像系統檢測,最終依據檢測結果判別僵蠶的真偽和摻偽情況;通過本發明的方法判斷樣品是否為僵蠶偽品或摻偽品,操作簡單、無需測序、專屬性強、快速準確,在僵蠶樣品真偽鑒定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及重要的應用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組鑒定僵蠶的特異性引物及其鑒定方法,屬于中藥鑒定領域。
背景技術
僵蠶,為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innaeus 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knt而致死的干燥體。多于春、秋季生產,將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蠶干燥。僵蠶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應用歷史悠久,咸、辛,平,歸肝、肺、胃經,具有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和化痰散結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僵蠶具有抗凝、抗驚厥、抗癌和鎮靜催眠等作用。
僵蠶是常見的中藥動物藥,療效確實、藥用價值高,年需求量在400噸以上,且常年外銷出口。由于僵蠶的使用量較大,市面上出現了不少偽品或摻偽品,例如用石灰水將死家蠶摻白加工而成,或將綠僵菌感染致死的家蠶、黑死蠶等冒充正品使用,對僵蠶質量造成了不良影響,也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安全隱患。因此,采用合適的技術鑒別僵蠶的真偽是很關鍵的問題。
近年來,有學者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了對僵蠶的鑒定研究,例如基于COI序列和ITS序列的DNA條形碼技術,主要利用動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同時提取家蠶和白僵菌的DNA,然后分別擴增COI序列和ITS序列,并進行擴增產物測序,繼而建立NJ類聚樹分析,對鑒定同時含有動物和真菌的復合型藥材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在普通PCR技術利用DNA序列進行物種的鑒定過程中,由于采用了通用引物,因此在完成擴增后,需要進行產物測序并與基因數據庫比對,從而判斷種屬,步驟較多、耗時長、需要專門設備;此外,還無法實現對于摻偽品的檢識,或者由于摻偽現象而影響鑒定結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針對僵蠶正品以及常見偽品的物種設計特異性引物,并提供了利用特異性引物擴增技術鑒別僵蠶的方法。
該法操作簡單、專屬性強、鑒別快速、無需測序,能準確直觀地鑒別僵蠶的真偽(包括摻偽)。本發明為僵蠶的專屬性鑒定提供一條新的途徑,有助于監控僵蠶藥材的質量,從而有利于保障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本發明通過以下步驟達到快速鑒定僵蠶真偽的目的:
本發明首先提供一組鑒定僵蠶的特異性引物,所述引物為PBM-1或PBM-2和PBB-1或PBB-2;PBM-1上下游引物如SEQ.ID.NO.1和2所示,PBM-2上下游引物如SEQ.ID.NO.3和4所示;PBB-1上下游引物如SEQ.ID.NO.5和6所示,PBB-2上下游引物如SEQ.ID.NO.7和8所示。
進一步的,在上述特異性引物鑒定過程中,若受試樣品為完整的僵蠶且結果顯示為陽性,則判斷為正品僵蠶,若受試樣品經切片或粉碎,為非完整的僵蠶(如碎片、粉末)且結果顯示為陽性,則需進一步鑒定是否為摻偽品(含綠僵菌)。
所述鑒定僵蠶的特異性引物還包括引物PMA-1或PMA-2,PMA-1上下游引物如SEQ.ID.NO.9和10所示;PMA-2上下游引物如SEQ.ID.NO.11和12所示。
所述引物PBM-1或PBM-2均來自于家蠶(Bombyx mori),PBB-1或PBB-2均來自于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并且引物PBM-1或PBM-2和PBB-1或PBB-2均能達到鑒定僵蠶的目的;引物PMA-1或PMA-2均來自于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并且均能達到鑒定僵蠶中是否摻偽含綠僵菌的僵蠶的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大學,未經江蘇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4872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