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469722.1 | 申請日: | 2017-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2310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24 |
| 發明(設計)人: | 郭耀華;吳江;周強強;杜巖;龔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P5/02 | 分類號: | F01P5/02;F01P5/10;F01P7/04;F01P7/14;F01P11/00;B61C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劉丹;黃健 |
| 地址: | 063035 ***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頂置式 內燃 動力 總成 冷卻系統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包括:冷卻裝置和空氣水熱交換器;冷卻裝置位于車頂,冷卻裝置具有水冷卻裝置和空氣冷卻裝置;水冷卻裝置包括第一散熱結構和第二散熱結構;空氣水熱交換器位于內燃動力總成內,空氣水熱交換器具有水通道和空氣通道,水通道與第一散熱結構連接;第二散熱結構用于與內燃動力總成中的水管連接;空氣通道用于通入內燃動力總成內增壓的空氣,并通過水通道與第一散熱結構對通入的內燃動力總成內增壓的空氣進行冷卻。本發明提供的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機械接口少,占據空間面積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內燃動車組內燃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內燃動車組(英文:Diesel Multiple Unit,DMU),或稱柴油車、內燃動車、柴油動車,是一種以柴油引擎驅動的動力分散式鐵路車輛。相對動力集中式的鐵路車輛,擁有較佳加減速性能,重量分布較平均,對路軌損耗亦較低。在內燃動車組用內燃機的工作過程中,由于氣缸套、氣缸蓋、活塞和氣門等機件直接與高溫燃氣接觸,受到強烈的加熱,這些機件溫度很高。為了保證內燃機正常、可靠地運轉,必須通過冷卻系統對這些高溫機件進行冷卻。
在目前的內燃動車組中,內燃動車組通過內燃動力總成的冷卻裝置對內燃機進行冷卻。其中,內燃動力總成的冷卻裝置總成包括高溫水冷卻裝置和增壓空氣冷卻裝置,將高溫水冷卻裝置和增壓空氣冷卻裝置分別布置在軌道車輛的底部,或者將高溫水冷卻裝置和增壓空氣冷卻裝置其中之一集成于內燃動力總成中,另一個布置在軌道車輛的底部。
但是,現有的內燃動力總成的冷卻裝置由于其機械接口多,安裝后,占據較大空間且不利于軌道車輛的底部其他設備排布。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該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機械接口少,占據空間面積小。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包括:冷卻裝置和空氣水熱交換器;
所述冷卻裝置位于車頂,所述冷卻裝置具有水冷卻裝置和空氣冷卻裝置;
所述水冷卻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散熱結構和至少一個第二散熱結構;
所述空氣水熱交換器位于內燃動力總成內,所述空氣水熱交換器具有水通道和空氣通道,
所述水通道與所述第一散熱結構連接,以使所述水通道流出的水經所述空氣冷卻裝置和所述第一散熱結構進行散熱后流入所述水通道;
所述第二散熱結構用于與所述內燃動力總成內的水管連接,以使所述內燃動力總成的所述水管中的水經所述空氣冷卻裝置和所述第二散熱結構進行散熱后流入所述水管中;
所述空氣通道用于通入所述內燃動力總成內增壓的空氣,并通過所述水通道與所述第一散熱結構對通入的所述內燃動力總成內增壓的空氣進行冷卻。
本發明提供的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進一步的,所述水通道具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散熱結構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
所述出水口通過第一管道與所述第一入口連接,所述第一出口通過第二管道與所述入水口連接。
本發明提供的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熱結構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第二入口用于通過第三管道與所述內燃動力總成內的所述水管的第三出口連接;
所述第二出口用于通過第四管道與所述內燃動力總成內的所述水管的第三入口連接。
本發明提供的頂置式內燃動力總成冷卻系統,進一步的,所述空氣冷卻裝置為冷卻風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未經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46972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混動汽車的發動機快速暖機的整車熱管理系統
- 下一篇:一種可視化保溫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