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CuInS/ZnS量子點及檢測堿性磷酸酶的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1402342.6 | 申請日: | 2017-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8499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30 |
| 發(fā)明(設計)人: | 宋大千;張芳梅;馬品一;王興華;孫穎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9K11/62 | 分類號: | C09K11/62;G01N21/64;B82Y20/00;B82Y30/00;B82Y4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11569 | 代理人: | 劉奇 |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長***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堿性磷酸酶 量子點 熒光 檢測靈敏度 抗干擾能力 量子點檢測 硝基苯磷酸 激發(fā)波長 生化檢測 線性關系 血清樣品 樣品要求 直接檢測 吸收峰 檢測 底物 水解 探針 制備 | ||
本發(fā)明涉及生化檢測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CuInS/ZnS量子點及利用該量子點檢測堿性磷酸酶的方法。以CuInS/ZnS量子點做為堿性磷酸酶水解4?硝基苯磷酸二鈉體系中的探針,在λex/λem=405/588nm條件下測定熒光強度,通過熒光強度的變化以及堿性磷酸酶與熒光強度的線性關系,得到堿性磷酸酶的含量。本發(fā)明制備的CuInS/ZnS量子點最佳激發(fā)波長為405nm,與PNP的最大底物吸收峰重疊,能夠產(chǎn)生內(nèi)濾效應,從而達到檢測ALP的目的。檢測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樣品要求低,能夠實現(xiàn)對血清樣品的直接檢測。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半導體量子點合成、分析化學、生化檢測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CuInS/ZnS量子點及利用該量子點作為納米熒光探針檢測堿性磷酸酶的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臨床檢測血清中ALP采用的方法是比色法,此法以4-硝基苯磷酸二鈉(PNPP)為底物,在ALP存在條件下,PNPP與ALP反應產(chǎn)生游離酚(對硝基苯酚PNP)和磷酸,酚在堿性溶液中與4-氨基安替比林作用,經(jīng)鐵氰化鉀氧化形成紅色醌類化合物,其紅色深淺與ALP活性成正比。在37℃條件下,每100mL血清與底物作用15分鐘,產(chǎn)生1mg酚的ALP活性為1個金氏單位(U)。以蒸餾水調零點,在510nm處讀取各管吸光度(紫外分光光度計)。該方法對樣品需要量大,樣品前處理復雜,靈敏度低,選擇性差,抗干擾能力不足。由于臨床樣品(如全血)中的復雜組分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干擾,因此只能用于成分相對簡單而顯色又不易受到干擾的體系,檢測前都需要對樣品進行離心分離等預處理,并不能直接用于分析實際血液樣品。底物溶液中不得含有酚類物質,血清樣品需要量為100μL;檢測下限未知。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快速檢測堿性磷酸酶的方法,該方法可以直接對人血清進行測定,每測一個樣品僅需20μl血清,檢測靈敏度高,抗干擾性強,操作簡便,可實現(xiàn)快速測定。
本發(fā)明的另外一個目的還在于提供上述CuInS/ZnS量子點及其制備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CuInS/ZnS量子點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將可溶性銅源化合物、銦源化合物及巰基脂肪酸與水混合,調節(jié)pH值至8~10,得到混合液;
所述混合液中,Cu2+和In3+的摩爾比為0.015~0.045:0.015~0.120;Cu2+和In3+的物質的量之和與巰基脂肪酸的摩爾比為0.03~0.06:0.24~0.90;
(2)攪拌條件下,將所述步驟(1)得到的混合液與硫源化合物混合,微波輔助加熱使混合后溶液溫度在4min以內(nèi)升溫至90~100℃,保持溫度1~10min,得到含有CuInS核的反應液;
(3)待步驟(2)得到的反應液冷卻至低于50℃后,向反應液中加入鋅源溶液和硫源溶液,在90~100℃下微波加熱反應1~10min,得到CuInS/ZnS量子點。
優(yōu)選的,步驟(1)中,所述銅源化合物為碘化銅或氯化銅,所述銦源化合物為醋酸銦或氯化銦,所述巰基脂肪酸為主鏈長度為2~8個碳原子的巰基脂肪酸。
步驟(2)中,所述硫源化合物為Na2S。
更優(yōu)選的,步驟(1)中,所述Cu2+的摩爾含量為0.015~0.045mmol;步驟(2)中,所述Na2S的摩爾含量為0.02~0.06mmol。
優(yōu)選的,步驟(3)中,所述鋅源溶液為Zn(Ac)2溶液,所述硫源溶液為Na2S溶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大學,未經(jīng)吉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40234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