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工業熱油管路的氣泡分離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389618.1 | 申請日: | 2017-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26372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02 |
| 發明(設計)人: | 崔秀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梁志全 |
| 主分類號: | B01D19/02 | 分類號: | B01D19/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0300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分進油管 出油端 油管 氣泡分離裝置 進油端 分出 油緩沖 氣泡分離 熱油管路 總進油管 油泵 自動保護作用 氣泡流量 出油管 電磁閥 氣囊 穩壓 分流 補充 配合 | ||
1.一種用于工業熱油管路的氣泡分離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氣泡分離裝置(24)、蓄油緩沖箱(105)、總進油管(101)、總出油管(112)、第一分進油管(7)、第二分進油管(103)、第一分出油管(11)、第二分出油管(109)、補充油管(107)和油泵(108);
所述總進油管(101)的出油端分別分流至所述第一分進油管(7)和所述第二分進油管(103),所述第一分進油管(7)的出油端連接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的待分離進油端,所述第二分進油管(103)的出油端連接所述蓄油緩沖箱(105)的進油端,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的已分離出油端連接所述第一分出油管(11)進油端,所述蓄油緩沖箱(105)的出油端連接所述第二分出油管(109)的進油端,所述第一分進油管(7)和第二分進油管(103)的出油端共同連接所述總出油管(112)的進油端;
所述蓄油緩沖箱(105)內腔底部和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的內腔底部通過所述補充油管(107)導通連接,所述補充油管(107)中還設置有阻止主氣泡分離裝置(24)中的油流向蓄油緩沖箱(105)的單向閥,所述蓄油緩沖箱(105)中的油可在油泵(108)作用下通過補充油管(107)補充到主氣泡分離裝置(24)中;
還包括第一電磁閥(71)、第二電磁閥(102)、第三電磁閥(111)和第四電磁閥(110);
所述第一電磁閥(71)設置在所述第一分進油管(7)上,所述第二電磁閥(102)設置在所述第二分進油管(103)上,所述第三電磁閥(111)設置在所述第一分出油管(11)上,所述第四電磁閥(110)設置在所述第二分出油管(109)上;
其中所述第一電磁閥(71)和所述第三電磁閥(111)為常開電磁閥;所述第二電磁閥(102)和所述第四電磁閥(110)為常閉電磁閥;
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為豎向姿態的密閉筒形結構;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內腔中水平設置有分隔盤(15),所述分隔盤(15)將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內腔分隔為上腔(42)和下腔(40);
還包括氣泡分離錐(19),所述氣泡分離錐(19)分為一體化上下兩段,所述氣泡分離錐(19)上段為尖端朝上的圓錐形油氣分離帽(19.1),所述氣泡分離錐(19)下段為呈圓柱形散油體(19.2),所述氣泡分離錐(19)同軸心一體化于所述分隔盤(15)上側;所述圓柱形散油體(19.2)與所述上腔(42)內壁之間的間隙形成環柱形穩油環槽(16);所述穩油環槽(16)底部設置有漏油口(46),穩油環槽(16)中的油可通過漏油口(46)流出至下腔(40)中;
還包括第一分進油管(7)和第一分出油管(11);所述第一分進油管(7)的出油口端(23)伸入所述上腔(42)中,且所述出油口端(23)對應在所述油氣分離帽(19.1)頂部正上方,所述油氣分離帽(19.1)的頂端為水平帽頂(22);所述第一分出油管(11)伸入所述下腔(40)底部;
還包括氣壓平衡管(3),所述氣壓平衡管(3)為硬質直管結構,所述氣壓平衡管(3)豎向穿過所述分隔盤(15),所述氣壓平衡管(3)上下端分別導通所述上腔(42)和下腔(40),且所述氣壓平衡管(3)上端位于所述上腔(42)頂部所在高度;所述氣壓平衡管(3)下端位于所述下腔(40)頂部所在高度;
還包括氣壓傳遞管(68)、彈簧(66)、活塞(62)、活塞筒(67)和電磁閥觸發開關(65);所述氣壓傳遞管(68)為硬質管結構,所述氣壓傳遞管(68)的一端伸入氣泡分離錐腔(5)頂部;
所述活塞筒(67)位于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外部,所述活塞筒(67)中可活動設置有所述活塞(62),所述活塞(62)將所述活塞筒(67)筒腔分成擠壓腔(61)和回彈腔(78),所述回彈腔(78)在遠離所述活塞(62)的一端設置有導通外界的平衡孔(64),所述擠壓腔(61)導通連接所述氣壓傳遞管(68)的另一端;所述回彈腔(78)中設置有彈性部件(66),且所述彈性部件(66)為呈壓縮狀的彈簧結構,且彈性部件(66)的一端沿軸線方向頂壓所述活塞(62);所述活塞(62)在靠近回彈腔(78)的一側設置有凸頂(63);所述電磁閥觸發開關(65)設置在所述平衡孔(64)所在位置,且電磁閥觸發開關(65)與所述凸頂(63)對應設置;
所述擠壓腔(61)內氣壓增大后可推動活塞(62)向回彈腔(78)一側運動,進一步的帶動所述凸頂(63)接觸并觸發所述電磁閥觸發開關(65),所述電磁閥觸發開關(65)觸發狀態下,第一電磁閥(71)、第二電磁閥(102)、第三電磁閥(111)和第四電磁閥(110)共同得電,使所述第一電磁閥(71)和所述第三電磁閥(111)由常開轉為閉合堵塞柱狀,所述第二電磁閥(102)和所述第四電磁閥(110)由常閉轉為常開通暢狀態;
所述氣泡分離錐(19)整體為密閉薄壁結構,所述氣泡分離錐(19)內部為氣泡分離錐腔(5);所述氣泡分離錐腔(5)中同軸心設置有穩壓氣囊(18);
所述氣泡分離錐腔(5)底部同軸心設置有第一通道筒(32),所述第一通道筒(32)為上下貫通結構,所述第一通道筒(32)上端與所述穩壓氣囊(18)的氣囊腔(2)下端導通連接,所述第一通道筒(32)下端導通連接下腔(40)頂部;
所述穩壓氣囊(18)頂部同軸心一體化設置有硬質圓盤(27);還包括第二通道筒(4),所述第二通道筒(4)同軸心穿過所述硬質圓盤(27),所述第二通道筒(4)下端導通所述氣囊腔(2)上端,所述第二通道筒(4)上端導通氣泡分離錐腔(5),所述第二通道筒(4)中設置有鴨嘴單向閥(26),所述鴨嘴單向閥(26)的鴨嘴出口端朝上;
還包括排氣管(1),所述排氣管(1)的一端導通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外界,另一端伸入所述氣泡分離錐腔(5)的底部;所述主氣泡分離裝置(24)內部還包括懸掛桿(8)、空心柱(9)、接油桶(13)、軟管(14)和牽拉繩(25);所述懸掛桿(8)豎向可活動穿過所述第一通道筒(32),所述懸掛桿(8)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空心柱(9)上端,所述空心柱(9)下端懸掛固定連接有所述接油桶(13),其中所述接油桶(13)內腔底部設置有若干漏油孔(10);所述軟管(14)的一端導通連接所述漏油口(46)下端,所述軟管(14)的另一端導通連接所述空心柱(9)的空心上端,所述空心柱(9)的空心下端對應在所述接油桶(13)的接油腔(12)中;穩油環槽(16)中通過漏油口(46)流出的油依次經所述軟管(14)和空心柱(9)導入至接油腔(12)中;
所述懸掛桿(8)上端連接三根所述牽拉繩(25)一端,三根所述牽拉繩(25)的另一端分別成圓周陣列連接于所述硬質圓盤(27)下側輪廓邊緣;
所述接油桶(13)滿油懸掛狀態下,所述穩壓氣囊(18)的氣囊腰部(60)可膨脹至緊貼所述圓柱形散油體(19.2)內壁,使穩壓氣囊(18)將所述氣泡分離錐腔(5)密閉分隔成上氣泡分離錐腔(5.1)和下氣泡分離錐腔(5.2),所述上氣泡分離錐腔(5.1)導通所述氣壓傳遞管(68),所述下氣泡分離錐腔(5.2)導通所述排氣管(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梁志全,未經梁志全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89618.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