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單板檢測方法和檢測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335874.2 | 申請日: | 2017-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6270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03 |
| 發明(設計)人: | 丁磊;張先耀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木業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21/88 | 分類號: | G01N21/88;G01B1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權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郝雅娟 |
| 地址: | 100040 北京市石景***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單板 檢測 人工智能 單板檢測 分類揀選 檢測設備 缺陷檢測 木皮 匹配 自動化流水作業 圖像 圖像采集裝置 獲取圖像 機器視覺 機器學習 位置不變 紋理缺陷 限位裝置 質量信息 厚薄 傳統的 均勻度 透過性 背面 照射 輸出 申請 保證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單板缺陷檢測方法及檢測設備。通過獲取經背面透過性照射的待檢測單板圖像,根據經過機器學習的缺陷檢測模型對所述待檢測單板圖像進行識別和匹配,并根據所述識別和匹配的結果得到所述待檢測單板的質量信息;獲取圖像過程中,通過限位裝置,保證待檢測單板與圖像采集裝置相對位置不變;同時還能實現識別結果的標記輸出和單板檢測識別后的分類揀選。解決了傳統的機器視覺方法只能檢測木皮的顏色或紋理缺陷,無法檢測木皮的厚薄均勻度問題;實現了檢測、標記到分類揀選的自動化流水作業。
技術領域
本申請屬于人工智能光學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單板缺陷檢測方法和檢測設備。
背景技術
在木材加工領域,木板分成實木木板以及人造板。其中人造板中的膠合板和其它膠合層基材是通過多張木皮/單板黏合而成的。一般優質單板用于膠合板、細木工板、模板、貼面板等人造板的面板,等級較低的單板用作背板和芯板。
本申請是針對木皮等單板加工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動化木皮質量檢測和分類設備。
以木皮為例,由于木皮加工本身的限制,使得木皮的質量呈現出一定的隨機性。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在于加工后的木皮的厚薄不均勻,這是由于木材本身生長的隨機性導致木材的硬度不均勻,在通過切刀的時候,硬度較高的部分產生的木皮厚度較大,質量較高。然而硬度較低的部分產生的木皮厚度較薄,質量較差。當一整塊木皮的厚薄度嚴重不均勻時,該木皮就需要經過修補后才可以進入下一步工序,甚至整張變成等外材不適合加工。除此之外,木材本身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出現一些缺陷,例如蟲眼、礦物線、色差等缺陷,這樣的木皮不適合作為面板使用。
因此,對木皮質量的檢測是木皮加工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所述木皮的質量包含多種參數或維度,木皮的厚度是最基本的參數或維度,此外,木皮的厚度分布也是一個重要的維度,因為只有厚度分布均勻的木皮才能產生厚度穩定的木皮,再有,木皮的缺陷也是質量的一個重要維度,因為缺陷決定了該木皮能夠直接用于還是需要經過修補才能用于后續的加工。然而,傳統的機器視覺方法雖然可以檢測木皮的顏色或紋理缺陷,但無法檢測木皮的厚薄均勻度的問題,這是由于厚度分布并不能直接體現在傳統的機器視覺方法獲得的木皮表面圖像之上造成的。
進一步地,如果要使用帶有蟲眼、礦物線等缺陷的木皮,則需要對上述缺陷進行進一步的修補,才能用于后續木皮加工。而這依賴于有效的分類以及快速、準確的標記,傳統方式大量依靠人工參與,嚴重影響效率。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單板缺陷檢測技術方案,適用于木皮、竹皮等單板質量的自動化檢測。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提供了
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單板缺陷檢測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獲取經背面透過性照射的待檢測單板圖像;
根據缺陷檢測模型對所述待檢測單板圖像進行識別和匹配;
根據所述識別和匹配的結果得到所述待檢測單板的質量信息;
其中,在獲取圖像過程中,待檢測單板與圖像采集裝置相對位置不變。
進一步地,通過限制單板或傳送裝置的移動,實現所述單板與圖像采集裝置的相對位置不變。
在又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單板缺陷檢測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獲取經背面透過性照射的待檢測單板圖像;
根據缺陷檢測模型對所述待檢測單板圖像進行識別和匹配;
根據所述識別和匹配的結果得到所述待檢測單板的質量信息;
根據所述質量信息的輸出結果對所述單板進行標記。
進一步地,利用激光打標或噴涂的方式標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木業邦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木業邦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3587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