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混合動力車輛以及控制模式轉變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312190.0 | 申請日: | 2017-1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1618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06 |
| 發明(設計)人: | 李載文;樸俊泳;姜志勛 | 申請(專利權)人: | 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W10/06 | 分類號: | B60W10/06;B60W10/08;B60W10/02;B60W20/00;B60W20/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龍淳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合 動力 車輛 以及 控制 模式 轉變 方法 | ||
本申請涉及混合動力車輛以及控制模式轉變的方法。公開了一種控制模式轉變以預測駕駛員的所需扭矩以便減少非驅動燃料損失的方法,以及用于執行該方法的混合動力車輛。具體地,控制混合動力車輛的模式轉變的方法可包括基于第一扭矩確定是否需要將第一模式改變為第二模式;確定被預期為將在當前時刻的近期時刻產生的第二扭矩;基于第二扭矩或預測加速度來確定在近期時刻發動機離合器接合是否可能;以及當確定需要從第一模式到第二模式的改變并且發動機離合器接合可能時,執行從第一模式到第二模式的改變。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要求于2016年12月16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No. 10-2016-0172825的優先權和權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并入本 文。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混合動力車輛以及控制控制模式轉變以減少燃料 損失的方法。
背景技術
本部分的陳述僅提供與本公開相關的背景信息,并且可不構成現 有技術。
由于對車輛的燃料效率改進的不斷需求以及許多國家對排氣法規 的強化,對環保型車輛的需求正在增加。作為對環保型車輛的實際替 代方案,提供了混合動力電動車輛/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輛 (HEV/PHEV)。
該混合動力車輛可以根據在利用兩個動力源驅動的過程中發動機 和馬達協調操作的程度來提供最佳輸出和扭矩。特別地,在采用其中 發動機和變速器之間安裝電動馬達和發動機離合器(EC)的并聯型混 合動力系統的混合動力車輛中,發動機和馬達的輸出可被同時傳遞到 驅動軸。
通常,在混合動力車輛中,在初始加速度期間使用電能(即,EV 模式)。然而,由于電能單獨在滿足駕駛員的所需功率方面存在限制, 最終需要使用發動機作為主動力源(即,HEV模式)。在這種情況下, 在混合動力車輛中,當馬達的轉數和發動機的轉數之間的差在預定范 圍內時,發動機離合器接合,使得馬達和發動機一起旋轉。此時,當 轉數太低時,當發動機離合器接合時可發生發動機失速。因此,混合 動力車輛控制發動機和馬達的轉數,使得發動機離合器在發動機失速 時以設定在相對安全區域中的特定轉數(為了方便,在下文中被稱為 “目標接合速度”)開始接合。目標接合速度可根據車輛的發動機特性或接合時的齒輪級被不同地設定。
然而,我們已經發現,當發動機作為主動力源后被立即起動時, 經常發生延遲,直到發動機離合器實際接合,并且發動機的力被傳遞 到驅動輪的軸。作為結果,在發動機的功率對驅動沒有貢獻的情況下 發生燃料損失,這被稱為“非驅動燃料損失”。將參考圖1描述其中非 驅動燃料損失發生的方式。
圖1是用于說明在一般混合動力車輛中發生非驅動燃料損失的形 式的示例的圖示。
如圖1所示,當駕駛員操作加速器踏板(即,APS開啟)時,所 需扭矩變大,并且當由車輛確定需要發動機的驅動功率時,發動機被 起動。
由于在發動機起動時發動機未被加載,因此發動機速度(EngSpeed) 迅速上升,但是馬達速度(“MotSpeed”)可能未達到目標接合速度。 在這種情況下,發動機保持以目標接合速度空轉至接合時間,在此期 間發生非驅動燃料損失。
發明內容
本公開涉及混合動力車輛以及控制模式轉變的方法,其基本上消 除了由于相關技術的限制和缺點導致的一個或多個問題。
本公開提供一種有效地控制混合動力車輛中的模式轉變的方法, 以及用于執行該方法的車輛。
具體地,本公開提供一種能夠減少由于并聯型混合動力車輛中的 換檔而導致的非驅動燃料損失的模式轉變控制方法,以及用于執行該 方法的車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未經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31219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