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脫硫吸附劑的再生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241379.5 | 申請日: | 2017-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84773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燦;蔣宗軒;張偉;劉鐵峰;劉欣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01J20/34 | 分類號: | B01J20/34;B01J20/06 |
| 代理公司: | 沈陽科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馬馳 |
| 地址: | 116023 ***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脫硫 吸附劑 再生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一種脫硫吸附劑的再生方法,具體包含以下步驟:(1)在惰性氣體條件下吹掃,除去失活的脫硫吸附劑表面附著的有機物和其他還原性物質;(2)在含氧氣體條件下高溫焙燒,除去吸附劑中的碳、硫組分;(3)在惰性氣體條件下高溫焙燒,使步驟(2)中生成的副產物硫酸氧鋅和未反應的硫化鋅反應生成再生目標產物氧化鋅,進一步提升失活吸附劑的再生效果,完成吸附劑的再生。本發明所述的吸附劑再生方法不但能夠有效恢復脫硫吸附劑的活性和硫容,同時還能消除再生反應過程中生成的副產物,特別適用于吸附脫硫工藝中的吸附劑再生過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脫硫吸附劑的再生方法。
背景技術
燃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在燃燒后會生成硫氧化物SOx,一方面會形成酸雨污染環境,另一方面還會使汽車尾氣轉化系統中的三效催化劑中毒,影響尾氣中NOx、CO以及碳氫化合物的有效轉化,造成空氣污染。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相關環保法規也日漸嚴格,對燃油的硫含量指標提出了限定。近年來,我國車用燃油標準中對于硫含量的限制要求也越來越高,北京等地區于2012年率先執行國V標準,要求汽油和柴油硫含量低于10ppmw,并且于2017年在全國范圍實施。目前已經出臺的國VI標準也率先在北京等地實施,并且將于2019年在全國范圍實施。因此,我國煉油企業在油品超深度脫硫技術上面臨著巨大挑戰。
針對汽油的脫硫工藝,目前工業上常用的主要有加氫脫硫和吸附脫硫。其中加氫脫硫是將汽油原料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通過加氫催化劑與氫氣反應,將含硫化合物中的硫轉化為硫化氫分離出來,實現脫硫效果。但是,傳統加氫脫硫技術在脫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同時也會使烯烴發生加氫飽和副反應,造成汽油產品辛烷值的損失。因此,開發具有高脫硫活性和選擇性的加氫脫硫催化劑,是當前加氫脫硫技術研究的熱點,在諸多文獻和專利中都有報道。
與加氫脫硫不同,吸附脫硫是使用合適的吸附劑將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吸附,從而實現脫硫效果。吸附脫硫根據原理的不同可分為物理吸附脫硫和催化反應吸附脫硫,其中物理吸附脫硫是指吸附劑僅通過物理吸附作用將含硫化合物分子吸附在其表面或孔道內。專利CN 101323794B公開了一種球形活性炭燃料油吸附脫硫劑,專利CN 101804325A公開了一種改性活性炭吸附脫硫劑,專利CN 106824068A公開了一種生物質炭燃油高選擇性吸附脫硫劑,能夠選擇性吸附模型油中的噻吩、苯并噻吩或二苯并噻吩;此外,專利CN103432989B公開了一種三元金屬改性13X分子篩吸附脫硫劑,專利CN 101367033A公開了一種Cu(I)-Y分子篩吸附脫硫劑,也能夠選擇性吸附模型油中的噻吩、甲基噻吩或苯并噻吩。以上專利中公開的吸附劑分別采用了改性活性炭或改性分子篩作為吸附劑主要組分,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大于500m2/g),通過改性等手段可以進一步增強吸附劑與含硫化合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并提高其吸附容量和選擇性。由于此類吸附劑的吸附對象是整個含硫化合物分子,因此吸附脫硫過程勢必會造成烴類成分的損失,導致液體產品收率下降;另外,由于含硫化合物只能夠存儲在吸附劑表面區域,因此其硫容量受到限制;此外,由于含硫化合物分子和吸附劑之間僅存在強度較弱的物理吸附作用,升高溫度會使得含硫化合物分子脫附,而降低溫度則不利于含硫化合物分子在吸附劑孔道內的擴散,因此其對含硫化合物的吸附脫除能力又受到了限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24137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