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升降型的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在審
申請號: | 201711036226.7 | 申請日: | 2017-10-31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638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6 |
發明(設計)人: | 衛垚;朱丹;耿明;張浩;周明翔;倪琍;劉輝;孫驥;崔萬里;張銀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E01B25/12 | 分類號: | E01B25/12 |
代理公司: | 武漢東喻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42224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升降 交叉 單軌 道岔 | ||
1.一種升降型的交叉渡線單軌道岔,設置于兩并行軌道之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軌道升降梁(1)和第二軌道升降梁(2),其分別設置在兩并行軌道上,各自分別與對應的軌道共線,其可在豎直方向上升降使其與對應的軌道高度平齊或不平齊,從而可將對應的軌道連通或斷開;
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設置在兩并行軌道之間,并可在豎直方向上升降使其與兩平行軌道高度平齊或不平齊,從而可在第一方向將兩并行軌道進行過渡連接或斷開;
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設置在兩并行軌道之間,并與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設置,其可在豎直方向上升降其與與兩平行軌道高度平齊或不平齊,從而可在第二方向將兩并行軌道進行過渡連接或斷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二道岔升降梁(6),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第二道岔升降梁(6)可分別沿豎直方向升降,兩者組合形成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四道岔升降梁(4),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四道岔升降梁(4)可分別沿豎直方向升降,兩者組合形成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交叉橫交。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連接處設置有第一固定梁(7),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通過該第一固定梁(7)實現交叉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第一軌道升降梁(1)升到最高處時其兩端設置有可將其與兩端軌道梁匹配連通的第二固定梁(8)和第三固定梁(9),所述第二軌道升降梁(2)升到最高處時其兩端設置有可將其與兩端軌道梁匹配連通的第四固定梁(10)和第五固定梁(11)。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第一軌道升降梁(1)的兩端設置為一定深度的楔形弧面,用以與所述第一軌道升降梁(1)兩端的固定梁以楔形弧面匹配連通,相應的,所述第二軌道升降梁(2)的兩端設置有內凹一定深度的楔形弧面,用以與所述第二軌道升降梁(2)兩端的固定梁以楔形弧面匹配連通,且所述第一軌道升降梁(1)上的楔形弧面與所述第二軌道升降梁(2)上的楔形弧面相向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5中任一項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梁(7)呈四方形,其每一側邊可分別對應匹配連接上升到最高處的所述第一道岔升降梁(3)、所述第四道岔升降梁(4)、所述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所述第二道岔升降梁(6)的一端。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與所述軌道梁匹配連通的端部設置為斜向楔形面。
10.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線單軌道岔,其中,所述升降梁的底部設置有連通控制系統的升降系統(13),以用于控制各升降梁的組合升降,且與所述升降系統(13)還匹配設置有鎖定裝置,以用于各升降梁升降到位后能夠鎖定在該位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36226.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