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產乙烯和丙烯的烴油加工方法及加工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14788.1 | 申請日: | 2017-10-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05917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04 | 
| 發明(設計)人: | 劉銀亮;謝朝鋼;張執剛;魏曉麗;張策;陳昀;陳學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10G69/04 | 分類號: | C10G6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劉國平;顧映芬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乙烯 丙烯 加工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產乙烯和丙烯的烴油加工方法及加工系統。該方法的催化裂解步驟包括:將原料油、重石腦油芳烴抽提后的抽余油和催化裂解催化劑在第一反應區中進行第一接觸反應,生成第一反應混合物;將回煉的輕柴油和催化裂解催化劑在第二反應區中進行第二接觸反應,生成第二反應混合物;將第一反應混合物、第二反應混合物、回煉的輕石腦油、以及回煉的C4烯烴在第三反應區中進行第三接觸反應,生產第三反應混合物;將第三反應混合物送入沉降器進行待生催化劑和油氣分離得到產品油氣;并將油氣分離后處理步驟中生產的C4烯烴作為C4烯烴與輕石腦油和輕柴油一起回流至相應反應區。該方法能夠在降低催化裂解能耗的同時增產乙烯和丙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烴油加工生產乙烯和丙烯的領域,并具體涉及一種多產乙烯和丙烯的烴油加工方法及加工系統。
背景技術
乙烯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基本原料,其主要用于生產聚乙烯、乙丙橡膠、聚氯乙烯等。乙烯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之一,占全球整個石化產品產量的75%以上;丙烯也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其主要用于制丙烯腈、環氧丙烷、丙酮等。乙烯和丙烯用以生產多種重要有機化工原料、生成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及多種精細化學品等,作為重要的化工中間物需求日益增長。
采用傳統的蒸汽裂解制乙烯、丙烯路線,對輕烴、石腦油等化工輕烴需求量較大,預計2020年需化工輕油70萬噸/年,而國內原油普遍偏重,化工輕油難以滿足乙烯、丙烯原料的需求,在石油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蒸汽裂解原料的多樣化已成為乙烯、丙烯工業發展趨勢。蒸汽裂解原料主要有輕烴(如乙烷、丙烷和丁烷)、石腦油、柴油、凝析油和加氫尾油,其中,石腦油的質量分數約占50%以上,典型石腦油蒸汽裂解的乙烯收率約29%-34%,丙烯收率為13%-16%,丙烯/乙烯比約為0.5,較低的丙烯/乙烯產出比難以滿足當前丙烯需求的現狀。
采用石油烴催化裂解技術,通過工藝參數與催化劑性質的優化,可以有效提高低碳烯烴選擇性,同時多產輕芳烴,該技術是當前乃至未來低碳烯烴和芳烴生產技術的研究熱點。為了提高低碳烯烴特別是乙烯、丙烯的產率,以及輕芳烴的產率,現有技術主有:
CN1234426A將重質石油烴和水蒸氣在提升管和密相流化床組成的復合反應器的下部與催化劑接觸;輕質石油烴進入復合反應器的上部即密相流化床底部與催化劑接觸。
CN1667089A將原料油或部分加氫循環油與再生的催化裂解催化劑、水蒸氣在催化裂解反應器內接觸反應。
CN101362669A是在不同裂化性能的烴類與原料與催化裂解催化劑接觸,在流化床反應器內進行裂化反應得到目的產物低碳烯烴、芳烴和再裂化的原料,再將輕芳烴經加氫、抽提后,將可裂化原料返回提升管,其中C2-C4烷烴進入蒸汽裂解進一步反應,乙烯和丙烯產率在20重量%以上,同時聯產甲苯與二甲苯等芳烴。
CN101362961A提出將餾程為160-260℃的原料與催化裂解催化劑接觸,在流化床反應器內進行裂化反應得到目的產物低碳烯烴和芳烴,以使乙烯和丙烯產率和選擇性增加。
CN101469275B公開了一種劣質原油生產低碳烯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預處理后的總酸值大于0.5mgKOH/g,特性因數K值大于12.1的原油經預熱后直接引入催化裂化反應器中與催化劑接觸,并在催化裂化反應條件下進行反應,分離反應后的油氣和待生催化劑,反應油氣送至后續分離系統,得到不同餾程的產物,待生催化劑經汽提、再生后循環使用,該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加工此類原油生成較多辛烷值較低汽油致使經濟效益較低的缺陷,有利于多產低碳烯烴,提高汽油辛烷值,提高了此類劣質原油加工的經濟效益。
CN102337154A提出在催化裂化條件下,將烴類原料與催化裂化催化劑在復合反應器中接觸,得到低碳烯烴、富含輕芳烴汽油等產品,進一步分離得到輕芳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1478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