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中餐數字化烹調技術速成培訓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860210.1 | 申請日: | 2017-09-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5786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2 |
| 發明(設計)人: | 劉正順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正順 |
| 主分類號: | G09B19/00 | 分類號: | G09B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東方靈盾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506 | 代理人: | 蘇向銀 |
| 地址: | 224000 江蘇省鹽***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中餐 數字化 烹調 技術 速成 培訓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餐烹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中餐數字化烹調技術的速成培訓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中餐烹調方法,“以味或味享受為核心”,是傳統烹調理論定位上的錯誤和缺失,1992年4月第1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烹飪百科全書》將中國烹飪的特色表述為:“中國食品的獨特標準,可以概括為六個字:色、形、香、味、滋(食品的質感)、養(食品的營養),六者必須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使人們得到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的飲食享受。其中,又以味的享受為核心,以養的享受目的。”“中國烹飪是味的藝術結晶,正是它香飄四海、風靡萬方,吸引了無數的向往者、追求者,中國烹飪的工藝流程,膳食結構與飲食制度,大多為達到這一目的。”
中國菜肴選料廣泛,技法眾多,口味多樣,而在實際工作中,受中國烹飪是“藝術的結晶”和“以味的享受為核心”觀念的影響,生產過程模糊,難以重復。
傳統的中國烹調歷來重視和強調火候。“火候”,是指火力的大小和加熱時間的長短,用“眼看、耳聽、手試、口嘗”的方法,憑感官測溫,以“成”計量,造成了中國烹調的模糊性、復雜性和神秘性,帶來了傳統烹調理論上的混亂和實際操作上的難度。
以“成”計溫是一種非標準的計量方法。例如油溫,由于沒有確定的計量值,所以常用油的燃點、發煙點、閃燃點等作計量指標。而油的這“三點”是隨著油的品種、加工方法、含水量和使用方法等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造成了“成”與“成”和攝氏度(℃)換算之間的混亂。如“三~四成”油溫出現了如下數據:
70℃~100℃(《中國烹飪百科全書》)
90℃~130℃(《烹調技術》,原商業部教材)
75℃~135℃(《烹調知識》,1989年第4期)
130℃~170℃(《四川烹飪》,1988年第4期)
“三成”起點相差竟達60℃!操作的難度不言而喻。
再如水溫,即使按0℃~100℃分為十成,每“成”允許誤差竟達10℃。誤差之大也是顯而易見的,隨意性可見一斑;而烹調中是不允許這么大的誤差的。
原國內貿易部《烹調工藝》高級工培訓教材將油溫分“成”的固定值定在閃燃點,雖然滿足了以“成”計溫的條件,但因“閃燃點”只是指某一特定的食用油而言,而烹調食用油品種多,且多次使用,質量差異很大,所以,這種分法無實際意義。《中華烹飪技術》教材將油溫定為溫油、熱油,“成”與“度”三種計量方法,但因無相應的換算方法,仍以模糊對模糊。若按“用火及控溫”的提示,油炸鍋巴、粉絲,出不了合格的產品,烹制菜肴更難以保證質量。質量得不到保證,影響了中國烹調技術的普及和推廣,難以與世界接軌。
油和水是中國烹調中不可或缺的傳熱介質。而油和水的溫度隨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千差萬別。在主觀上,因人的不同、相同人的不同年齡、心理、身體狀態等感覺功能的差異,這種以“成”計溫的方法造成大量失實、失誤,按菜譜做不出菜,是中國烹調不能實現數字化的又一個原因。
中餐有“以味的享受為核心”之說,而“味”有的是原料固有的,有的則是“調”出來的。在烹制菜肴過程中,“調”的時間和料的質與量關系到菜的質量和成敗。調味的時段又分烹前、烹中和烹后調三種,調的時間不同,效果大相徑庭。再就是調的量,過去以“少許”表示,帶有極大的模糊性和隨意性。“少許”是多少?難以以準確的計量單位表示,而調味料的投放量和時間同樣重要。調味就是調理、調和滋味,使菜肴既保持營養又可口。“調”除了根據調味料的性質、功能,掌握投放的時間、順序外,重要的一條就是適量。而“少許”是難以做到的。“調”不能以標準單位和數值表示,使菜的質量不穩定,也難以重復操作,自然增加了操作的難度。
中國傳統烹調中“烹”與“調”的模擬化操作技術的不定量,使菜、點烹調過程模擬化,彼此“照某種現成的樣子學著做”,徒弟模仿師傅,今日模仿昨日,明日模仿今日。曾紅極一時的“仿古菜”為典型的模擬操作技術,烹制過程中的油、水溫度不以標準的計量單位和計量方法計量,調味亦復如此,仿照師傅的做法做。這種模擬法的特點是:操作者憑經驗或想象完成,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確定性,量化意識差,以“估計”加“大概”完成操作過程,難以重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正順,未經劉正順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6021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橋梁建造用的擋水結構
- 下一篇:一種用于基坑局部降水的簡易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