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光催化再生混凝土磚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851889.8 | 申請日: | 2017-09-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72959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7 |
| 發明(設計)人: | 趙曉;裴景川;王清遠;步凡;徐峻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4B28/04 | 分類號: | C04B28/04;E04C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頂峰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趙正寅 |
| 地址: | 610000 ***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光催化 再生 混凝土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光催化再生混凝土磚及其制備方法。該混凝土磚包括基礎層和吸收層;基礎層包括如下組分:水泥,粉煤灰,再生骨料,廢鋼化玻璃骨料,河沙,水;基礎層還包括硅粉和減水劑,該硅粉的質量為水泥、粉煤灰所組成的膠凝材料質量的10%,該減水劑的質量為水泥、粉煤灰所組成的膠凝材料質量的1%;吸收層包括以下組分:水泥,粉煤灰,二氧化鈦,再生骨料,亞克力骨料,河沙,水。本發明利用廢棄的建筑廢棄材料再生代替天然骨料,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了貢獻,所得再生磚力學強度能夠滿足使用要求,光催化性能吸收了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使得人們可以擁有更好的空氣環境。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催化再生混凝土磚及其制備方法。屬于建筑材料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建設隨之起飛,現代化高樓大廈的建設以及老舊建筑的拆除,都伴隨著大量的建筑垃圾的產生,這些建筑垃圾主要以露天堆放或填埋為主,對資源和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大量的建筑工程對天然骨料的需求量龐大,天然材料被過分開采,導致許多地區山體被挖空,從而使崩坍,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這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的安全都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危害,這也不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再生骨料的利用便可在一定條件下代替天然骨料,能夠大大緩解這一危害,而且隨著對再生混凝土的深入研究,其可運用的領域也在漸漸擴大。
近些年,我國的霧霾越發嚴重,這都源于工業廢氣的不規范排放,建筑工程等產生的粉塵等,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佩戴口罩等方式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霧霾源頭的控制才是有效的途徑,同時也需要盡可能的緩解霧霾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光催化再生混凝土磚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將光催化與再生混凝土聯系起來,使再生磚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光催化再生混凝土磚,包括基礎層和吸收層;所述基礎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組分:水泥1~1.25份,粉煤灰0.07~0.25份,再生骨料1.88~2.25份,廢鋼化玻璃骨料0.38~0.75份,河沙1.13~1.20份,水2.16~2.23份;所述基礎層還包括硅粉和減水劑,該硅粉的質量為水泥、粉煤灰所組成的膠凝材料質量的10%,該減水劑的質量為水泥、粉煤灰所組成的膠凝材料質量的1%;所述吸收層包括以下質量份的組分:水泥1~1.25份,粉煤灰0.27~0.3份,二氧化鈦0.08~0.1份,再生骨料1.35~1.75份,亞克力骨料0.68~0.87份,河沙0.68~0.87份,水0.68~0.87份;所述再生骨料為再生混凝土骨料。
本發明在基礎層中使用的廢鋼化玻璃骨料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能夠提升磚的強度,但是廢鋼化玻璃骨料的形狀棱角在混凝土內部易產生裂縫,故使用再生混凝土骨料與鋼化玻璃骨料代替天然骨料,配以硅粉增強鋼化玻璃骨料與再生混凝土骨料的界面過渡區,減小裂縫的產生,粉煤灰使混合料的和易性得以改善,并能夠減小混凝土的徐變。
吸收層中使用亞克力骨料作為光催化的導光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穩定的化學性能,并且其透光性能尤為突出,高紫外線透過率使得吸收層中光催化性能更為高效。
具體地,所述再生骨料由建筑廢棄混凝土制備而成。
優選地,所述基礎層中,再生骨料和廢鋼化玻璃骨料的顆粒粒徑均≤5mm,河沙粒徑≤0.25mm。
優選地,所述吸收層中,二氧化鈦為5-15nm的銳鈦型,再生骨料的顆粒粒徑≤0.25mm,亞克力骨料顆粒粒徑≤2mm,河沙粒徑≤0.25mm。
優選地,所述水泥為硅酸鹽水泥P.O 42.5。
一種光催化再生混凝土磚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理工大學,未經成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5188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