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板栗菌根菌人工培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808662.5 | 申請日: | 2017-09-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866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19 |
| 發明(設計)人: | 張坤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坤 |
| 主分類號: | C12N1/14 | 分類號: | C12N1/14;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26400 陜西省***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菌絲 菌根菌 板栗 人工培養 菌肉組織 浸染 菌根 斜面培養基 菌絲接種 擴大培養 培養容器 交匯處 接種孔 幼苗 回接 菌柄 菌蓋 菌種 轉管 縱切 采集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板栗菌根菌人工培養方法,屬于菌根菌人工培養領域。包括以下步驟:1)取板栗菌根菌子實體,縱切為兩半,采集菌蓋與菌柄的交匯處,得到菌肉組織塊;2)將菌肉組織塊置于斜面培養基中,在25~28℃下培養至菌肉組織塊萌發出菌絲后,將菌絲轉管后,在25~28℃下培養至菌絲長滿斜面,獲得純菌絲;3)將純菌絲接種到擴大培養料的接種孔中,在25~28℃下培養至菌絲長滿培養容器,獲得板栗菌根菌。本發明板栗菌根菌的人工培養方法,操作簡單,利用本發明培養得到的菌種回接板栗幼苗,菌根浸染率最高可達50.3%,平均浸染率為46.5%。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菌根菌人工培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板栗菌根菌人工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菌根是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相容性最普遍的共生現象,外生菌根的形成使樹木依靠菌根菌的幫助提高對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外生菌根菌分泌的有機態磷分解酶能將枯枝落葉和土壤有機質中的有機態磷分解吸收直接傳輸給樹木利用,從而起到抗旱、促生、防病的效果。外生菌根真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系后,一方面形成哈蒂氏網和菌套,另一方面菌絲向外延伸形成致密的菌絲網,甚至形成菌索。由于多數外生菌根真菌對寄主不具有嚴格的專一性,外延菌絲伸展過程中接觸到其它可與其共生的寄主植物的根系后也可再度侵染,形成根間的菌絲橋。菌絲橋的建立使不同植株之間形成了源庫關系,使植物間可傳遞C、N、P和水分等物質,從而使受體植物的營養狀況得到改善。
板栗根系與外生菌根菌也存在一種共生關系。在板栗園林下,可以看到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板栗菌根菌的子實體。調查研究發現,能與板栗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有13屬29種,分布的優勢真菌有馬勃屬(Lycoperdon)、須腹菌屬(Rhizopogon)、禿馬勃屬(Calvatia)、紅菇屬(Russula)、牛肝菌屬(Boletus)、鵝膏屬(Amanita)、松塔牛肝菌屬(Strobilomyces)等。其中,馬勃類和須腹菌與板栗共生關系最好,其次為紅菇屬及牛肝菌屬。
外生菌根真菌對板栗的正常生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能提高板栗根系對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如果土壤中缺少菌根菌,板栗就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板栗多生長在山區,在土壤肥力貧瘠的板栗園,土壤養分含量很低,施肥困難,因此,山區的板栗常因著生位置、株齡不同表現出植株營養狀況和生長勢很大差別。在板栗常規嫁接育苗中,由于苗床或培養基中缺乏能與板栗根系共生的菌根菌,所以,移栽到大田的常規嫁接苗,成活率低,生長發育遲緩,而且到2~3年后還會出現大樹死亡的現象。
然而,板栗根系與外生菌根菌的共生關系十分復雜,許多菌根真菌的分離培養比較困難。板栗菌根化研究已有成功報道,但接種的菌劑均采用的是外來菌種,接種效果很不理想。雖然秦嶺等人也成功從板栗產區土壤中采集多種真菌子實體,但并未分離出能成功回接的菌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板栗菌根菌人工培養方法,培養得到與板栗根系有良好共生關系的板栗菌根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板栗菌根菌人工培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組織分離
取板栗菌根菌子實體,縱切為兩半,采集菌蓋與菌柄交匯處的菌肉組織塊;
2)菌絲培養與提純
將采集的菌肉組織塊置于斜面培養基中,在25~28℃下培養至菌肉組織塊萌發出菌絲后,將菌絲轉接至斜面培養基中,在25~28℃下培養至菌絲長滿斜面,獲得純菌絲;
所述的斜面培養基的制作為:首先,用沸水煮馬鈴薯后過濾,回收濾液得到馬鈴薯汁液;其次,將板栗枯枝落葉水煮液、根際土壤水提液和水加入馬鈴薯汁液中后,加入瓊脂,邊加熱邊攪拌至瓊脂完全融化后,再加入葡萄糖,充分混勻后冷卻;最后,調節pH值為5~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坤,未經張坤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0866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