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態板槽-微生物濾池的水處理系統及處理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707570.8 | 申請日: | 2017-08-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99798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01 |
| 發明(設計)人: | 吳健;曾輝;劉巧林;劉絮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C02F3/30;C02F101/20 |
| 代理公司: | 鄭州睿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胡云飛 |
| 地址: | 450001 河南***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生物 藻池 藻菌共生 沉淀 生態板 濾池 去除 水處理系統 絲狀綠藻 有機質 生長 漂浮 沉降作用 氮磷元素 水生昆蟲 依次設置 自然形成 顆粒物 懸浮物 氮磷 掛膜 好氧 進水 濾除 厭氧 藻體 水體 污水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態板槽?微生物濾池的水處理系統及處理方法,水處理系統按進水方向依次設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態板槽和微生物濾池,沉淀藻池中漂浮生長有絲狀綠藻,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同時沉淀藻池還可通過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的顆粒物、懸浮物等雜質;藻菌共生生態板槽由添加絲狀綠藻的淺長池自然形成,包括漂浮生長的藻體、微生物和水生昆蟲,主要去除水體中的有機質和部分氮磷元素等;微生物濾池中掛膜生長有好氧/厭氧的微生物,可進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機質等,并濾除雜質。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態板槽-微生物濾池的水處理系統及處理方法,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藻類具有獨特的代謝方式,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太陽能和無機物合成本身的生物體,也可吸收有機物為碳源和能源,同時吸收大量氮磷。絲狀藻可以很方便的移出水體,帶走這些營養物質。因此,利用藻類處理污水可以克服傳統污水處理方法易引起二次污染、潛在營養物質丟失、資源不完全利用等弊端,藻類能夠有效并低成本地去除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但在傳統的藻類水處理應用方法中,有許多不足之處。如用微藻處理廢水會帶來藻體完全回收困難,成本較高。而用某些絲狀綠藻,如水棉屬,不耐高COD條件,也不耐高溫,易腐爛;再如一些剛毛藻,需要有支撐附著物,收集應用困難,適溫條件也受限;周叢藻類也有類似問題。
隨著工業進步和社會發展,水污染亦日趨嚴重,成了世界性的頭號環境治理難題。普通污水主要污染物為COD,氨氮、硝態氮和磷酸鹽,這些廢水會造成水體發臭,魚蝦死亡。有些工業污水還含有有毒難降解化合物和重金屬,這種污水對環境毒害更大,也更難治理。污水的處理方法主要有三大類: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生物法與物理化學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應條件溫和以及無二次污染等顯著優點,是一種消除污染既經濟安全又徹底的方法。
傳統生物處理污水方法如活性污泥法對污染水中的有機物,懸浮物去除效果較好,但處理工藝能耗大,總磷、總氮處理效果不穩定;處理過程中會伴隨產生大量污泥,帶來污泥處理及處置成本高的問題;而且污泥處理過程中還存在臭味等氣體污染;此外設備較多、管理難度較大也是該處理工藝的不足之處。
藻菌共生系統凈化水質的研究進展(現代農業科學,2016年第4期,熊云武等)中指出可通過藻菌共生系統凈化水質,但該處理方法僅進行一步處理,得到的處理水不能達到地表三級水的標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態板槽-微生物濾池的水處理系統,使用該系統處理得到的水可以達到地表水三級標準。
本發明還提供了采用上述水處理系統的處理方法。
本發明水處理系統中所用絲狀綠藻屬于綠藻門,石莼綱,剛毛藻目,剛毛藻科,根枝藻屬或其近親屬,其特點是在水中產氣后自發形成菌床,漂浮于水面。
一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態板槽-微生物濾池的水處理系統,按照進水方向依次設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態板槽和微生物濾池;
所述沉淀藻池中漂浮生長有絲狀綠藻,其水面覆蓋率為80%以上;
所述藻菌共生生態板槽由添加絲狀綠藻的淺長池自然形成,包括漂浮生長的藻體、微生物及水生昆蟲;
所述微生物濾池中裝填有表面附著微生物的濾材。
本發明中的絲狀綠藻可以自行漂浮在水面,或者借助載體支持物漂浮在水面。
所述絲狀綠藻為剛毛藻目、剛毛藻科、根枝藻屬或其近親屬的藻種。
優選的,所述沉淀藻池為污水處理系統中的沉淀池加入根枝藻。所述沉淀藻池下部設有沉降物收集器。經過絲狀藻過濾床處理后的污水進入沉淀藻池中,通過藻類生物代謝和絮凝作用,將污水中的氮磷、懸浮物、重金屬離子與可溶性有機物等轉化成微藻體或沉淀物給予去除。沉淀藻池對于污水中氨氮的處理效果較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大學,未經鄭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0757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