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人機光電系統串行通訊狀態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76451.0 | 申請日: | 2017-08-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9529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6 |
| 發明(設計)人: | 寧新潮;于周鋒;馬雷;安學智;東棟;龐瀾;何櫻;王馬強;王譚;趙斌陶;吳凡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應用光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4B17/00 | 分類號: | H04B17/00;H04L12/26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業大學專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陳星 |
| 地址: | 710065 陜西***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無人機 光電 系統 串行 通訊 狀態 檢測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一種無人機光電系統管理計算機(以下簡稱管理計算機)與內部子系統間(以下簡稱子系統)、管理計算機與外部RS422串行接口之間通訊狀態的檢測方法,屬于機載光電通訊技術領域。該通訊狀態檢測方法提出了主從式的串行通訊方式中,管理計算機作為通訊主方以及在半主從的周期串行通訊方式中,管理計算機作為通訊從方,對串行通訊狀態實時判斷的處理機制。本發明所涉及的串行通訊狀態檢測方法適用于無人機、直升機以及車載光電系統,通過該通訊狀態檢測方法,管理計算機可實時判斷管理計算機與子系統、管理計算機與周期通訊的外部接口之間的通訊狀態,通用性強,有利于更有效、準確地判斷光電系統管理計算機與子系統狀態。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機載光電通訊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無人機光電系統串行通訊狀態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無人機的主要任務是執行偵查和監視。光電系統作為無人機重要的偵察設備,內部裝有高分辨率電視攝像機、紅外熱像儀、激光測距/指示器等子系統,具有輸出晝夜偵查圖像、對目標進行搜索、定位等功能。管理計算機是無人機光電系統的控制中心,對子系統進行統一管理與調度,實現不同子系統之間的有序協作,共同完成光電系統的各項功能。
無人機光電系統內部與外部的交聯關系圖如圖1所示,光電系統內部,管理計算機與子系統之間均通過RS422串行接口進行通訊,即管理計算機通過RS422串行接口向子系統發送指令,子系統執行完成后通過RS422串行接口向管理計算機反饋結果。光電系統外部,無人機地面控制站將指令信息通過RS422串行接口發送至無線傳輸鏈路地面端口,并經過無線鏈路傳輸至無線傳輸鏈路載機端口,指令信息在無線傳輸鏈路載機端口經過RS422串行接口發送至光電系統管理計算機。同樣,管理計算機執行完成后反饋的狀態值經過相反的途徑傳輸至地面控制站。上述可知,無人機光電系統指令傳輸的外部接口也是RS422串行接口。
目前,RS422串行通訊狀態檢測采用的方法是在通訊底層運行一個任務,該任務周期地向RS422串行接口發送通訊狀態確認信息,并讀取RS422串行接口的應答信息,實現通訊狀態的判斷,該檢測方法有兩個弊端:一是單獨運行一個任務額外消耗了資源;二是由于無人機傳輸數據從地面控制站到無人機光電系統經過無線鏈路的傳輸,具有很大的延時,采用現有的檢測方法無法保證RS422串行通訊狀態檢測的實時性,不適用于無人機串行通訊狀態的檢測。
發明內容
為解決目前在無人機光電系統內部通訊中管理計算機與子系統之間通訊檢測資源消耗過大的問題,以及無人機光電系統外部周期通訊中通訊檢測延時過大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無人機光電系統串行通訊狀態檢測方法,該檢測方法在無人機光電系統的內部利用管理計算機向子系統發送執行指令的同時檢測了通訊狀態,節省了資源的額外消耗;在無人機光電系統與外部周期通訊時,管理計算機利用周期通訊的可預測性,從主從式通訊的從方對通訊狀態進行了檢測,提高了通訊狀態檢測的實時性,實現向地面控制站提供無人機光電系統更及時準確的狀態信息。
本發明提供的串行通訊狀態檢測方法對管理計算機與子系統之間、管理計算機與外部RS422串行接口之間的通訊狀態采用了不同的檢測機制。
下面給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所述一種無人機光電系統串行通訊狀態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
對于管理計算機與光電系統內部子系統之間的主從方式串行通訊,采用以下步驟進行串行通訊狀態檢測:
步驟1:光電系統上電,管理計算機向子系統發送握手命令;若管理計算機連續至少三次握手均沒有收到子系統的握手應答,則判斷通訊狀態為通訊故障,并上報地面控制站;否則表示管理計算機與子系統之間的通訊建立,進入步驟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應用光學研究所,未經西安應用光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7645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