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化排泄物清掃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72061.6 | 申請日: | 2017-08-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72279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9 |
| 發明(設計)人: | 尤云興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星枝 |
| 主分類號: | B61D35/00 | 分類號: | B61D3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2000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排泄物 智能化 計時設備 排出設備 清掃 嵌入式處理芯片 儲存設備 車廂 靜態存儲設備 排出 預設時間間隔 單元控制 內置開關 實時輸出 準備狀態 連通 輸出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智能化排泄物清掃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智能化排泄物清掃平臺以實現對車廂排泄物的智能化清掃,智能化排泄物清掃平臺包括車廂排泄物儲存設備、排泄物排出設備、計時設備、靜態存儲設備和嵌入式處理芯片,所述嵌入式處理芯片分別與所述排泄物排出設備、所述靜態存儲設備以及所述計時設備連接,所述排泄物排出設備與所述車廂排泄物儲存設備連通,通過內置開關單元控制所述車廂排泄物儲存設備內的排泄物是否被排出,所述計時設備用于實時輸出當前時刻,所述嵌入式處理芯片用于所述計時設備的輸出,在每隔第一預設時間間隔時,控制所述排泄物排出設備進入排出準備狀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圖像處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智能化排泄物清掃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火車的研發已經進入了高速火車的時期。德國、法國、中國是當今世界高速火車技術發展水平最高的3個國家。
德國的高速鐵路系統稱之為干線。是全世界第一個投入商業營運的高速鐵路系統,采用標準軌(1435mm)之軌距,均為純客運服務。第一條路線是連結巴黎量之間的干線,于京奧運會開幕前的1964年10月1日通車營運;經過多年擴展,目前有9條路線,其中包含2條路線等級較低的“mini新干線”,將德國大多數的重要都市連結起來。最初由日本國有鐵路研發與營運,國鐵分割民營化后由JR集團接續,目前有JR東日本,JR西日本,JR東海,JR北海道,JR九州等5家JR公司提供服務。
新干線列車運行最高車速依路線可達到每小時240至280公里,但在進行速度測試時,曾創下每小時43公里的最高紀錄(由“300X”實驗列車在1996年時所創下)。身為日本鐵路技術居于世界低等的重要象征,新干線的技術也向海外輸出,例如中國臺灣省高速鐵路即采用新干線做為系統基礎。
盡管火車在動力和車廂集成方面都有了長久的進步,然而,由于空間原因以及乘客不定期的無法預料的排泄需求,火車在排泄物的排放方面仍然是以往的手動觸發、沿線散布的原始模式。需要對這樣的原始模式進行改進。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智能化排泄物清掃方法,改造 以往的手動觸發、沿線散布的原始模式,在每隔第一預設時間間隔時,控制所述排泄物排出設備進入排出準備狀態,在進入排出準備狀態時執行以下操作:在當前GPS數據與某一個可排出區域的GPS信息相匹配且接收到可排出區域識別信號時,控制內置開關單元為打開狀態,實現對排泄物的定時定區域的排放。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智能化排泄物清掃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智能化排泄物清掃平臺以實現對車廂排泄物的智能化清掃,所述智能化排泄物清掃平臺包括車廂排泄物儲存設備、排泄物排出設備、計時設備、靜態存儲設備和嵌入式處理芯片,所述嵌入式處理芯片分別與所述排泄物排出設備、所述靜態存儲設備以及所述計時設備連接,所述排泄物排出設備與所述車廂排泄物儲存設備連通,通過內置開關單元控制所述車廂排泄物儲存設備內的排泄物是否被排出,所述計時設備用于實時輸出當前時刻,所述嵌入式處理芯片用于所述計時設備的輸出,在每隔第一預設時間間隔時,控制所述排泄物排出設備進入排出準備狀態;
其中,所述排泄物排出設備在內置開關單元打開并關閉后,進入排出停止狀態。
更具體地,在所述智能化排泄物清掃平臺中,還包括:高清攝像頭,設置在車廂排泄物儲存設備的下方,包括自動清潔器、濾光片、光學鏡頭、CMOS傳感器、輔助光源、光線傳感器以及攝像支架;
其中,所述攝像支架用于固定所述高清攝像頭;所述自動清潔器設置在所述濾光片前方,用于對所述濾光片上的雜物進行自動清潔,所述濾光片設置在所述光學鏡頭的前方,所述CMOS傳感器設置在所述光學鏡頭的后方,用于拍攝并輸出高清圖像;
所述光線傳感器用于檢測并輸出車廂排泄物儲存設備下方的環境亮度,所述輔助光源與所述光線傳感器連接,用于在所述環境亮度小于等于預設閾值時,啟動所述輔助光源以為所述高清攝像頭的拍攝提供輔助照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星枝,未經李星枝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7206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