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高讀噪聲容限和寫裕度的亞閾值SRAM存儲單元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56313.6 | 申請日: | 2017-08-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3743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19 |
| 發明(設計)人: | 賀雅娟;張九柏;張岱南;史興榮;萬晨雨;吳曉清;張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電子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11C11/412 | 分類號: | G11C11/412;G11C11/417 |
| 代理公司: | 成都點睛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啟函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噪聲 容限 寫裕度 閾值 sram 存儲 單元 電路 | ||
一種提高讀噪聲容限和寫裕度的亞閾值SRAM存儲單元電路,屬于集成電路技術領域。本發明的電路中第一PMOS管MP1、第一NMOS管MN1、第三NMOS管MN3和第三PMOS管MP3構成第一反相器,第二PMOS管MP2、第二NMOS管MN2、第四NMOS管MN4和第四PMOS管MP4構成第二反相器,用于存儲相反的數據,即存儲點Q和存儲點QB的數據;第七NMOS管MN7和第八NMOS管MN8用于控制讀操作,第三NMOS管MN3、第三PMOS管MP3、第四NMOS管MN4、第四PMOS管MP4用于提高寫能力。本發明改善了寫數據的能力,使用新的寫操作的方法,使得數據很容易寫進單元中,大幅度提升了寫裕度;同時本發明采用讀寫分離結構,使得讀噪聲容限達到最大化,本發明可以工作在亞閾值區,降低了功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集成電路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提高讀噪聲容限和寫裕度的亞閾值SRAM存儲單元電路。
背景技術
亞閾值設計因其超低能耗的特性而逐漸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對SRAM這樣具有高密度集成的電路。然而,隨著電源電壓降低,使得電路進入亞閾值區,存儲單元受工藝波動影響更為顯著,結果使得存儲單元的穩定性降低甚至發生錯誤,這對存儲單元的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SRAM的主流單元為6T結構,如圖1所示為傳統的6T SRAM存儲單元電路結構示意圖,為了使6T單元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可以優化管子的尺寸,但是優化后的6T管子的讀寫能力提高有限。有些管子的設計具有高的讀穩定性,但是寫穩定性比較差,為了可以工作在亞閾值區,必須使用寫輔助技術,這樣無疑會加大外圍電路的復雜性。所以,設計一款高讀寫穩定性的亞閾值區SRAM存儲單元電路很有必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亞閾值SRAM存儲單元電路,能夠提升寫裕度,且讀噪聲容限達到最大化。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提高讀噪聲容限和寫裕度的亞閾值SRAM存儲單元電路,包括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
第五NMOS管MN5的柵極、第六NMOS管MN6的柵極、第三PMOS管MP3的柵極和第四PMOS管MP4的柵極接字線WL,第五NMOS管MN5的漏極接第二位線BLN,其源極接第一NMOS管MN1的柵極、第三NMOS管MN3的源極和第三PMOS管MP3的漏極;
第一PMOS管MP1的柵極連接第三PMOS管MP3的源極、第七NMOS管MN7的柵極、第二PMOS管MP2)的漏極、第二NMOS管MN2)的漏極和第三NMOS管MN3的漏極,其漏極接第二PMOS管MP2的柵極、第四PMOS管MP4的源極以及第一NMOS管MN1)的漏極和第四NMOS管MN4的漏極;
第三NMOS管MN3的柵極接第一信號控制線SL,第四NMOS管MN4的柵極接第二信號控制線SR;
第六NMOS管MN6的漏極接第一位線BL,其源極接第二NMOS管MN2的柵極、第四NMOS管MN4的源極和第四PMOS管MP4的漏極;
第八NMOS管MN8的柵極接讀字線RWL,其漏極接讀位線RBL,其源極接第七NMOS管MN7的漏極,第七NMOS管MN7的源極接第三信號控制線VVSS;
第一PMOS管MP1的源極和第二PMOS管MP2的源極接電源電壓VDD,第一NMOS管MN1的源極和第二NMOS管MN2的源極接地電壓GND;
所有的NMOS管的體端均與地電壓GND相連,所有的PMOS管的體端均與電源電壓VDD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電子科技大學,未經電子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5631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池固定裝置、電池及無人飛行器
- 下一篇:主動筆、升壓電路及其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