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羊肚菌室內栽培的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652081.7 | 申請日: | 2017-08-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39226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08 |
| 發(fā)明(設計)人: | 羅金洲;楊燕;萬鵬;彭貴川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菌之味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G1/04 | 分類號: | A01G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chuàng)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張帆 |
| 地址: | 611330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種羊 室內 栽培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食用菌栽培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羊肚菌室內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術
羊肚菌(Morchellaconica)俗稱羊雀菌、包谷菌、麻子菌、狼肚,屬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盤菌綱(Discomyce2tes),盤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屬(Morchella)。由于其菌蓋是一個布滿凹陷和棱脊的網狀體,形狀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肉質脆嫩,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多糖、脂肪酸,其營養(yǎng)價值較高,是世界公認的珍貴食用真菌。在歐洲各地,羊肚菌以其鮮美的味道被認為是僅次于塊菌的美味食用菌,北美人同樣認為它是食用菌中的佳品。羊肚菌在我國最早被收載于《本草綱目》,中醫(yī)以其子實體入藥,因性平味甘,故具有健脾、化痰理氣、益腸消食等功效。
自20世紀后期至今,廣大羊肚菌愛好者對羊肚菌的生理、生化、菌種配方、栽培料配方以及栽培管理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國內已經完全實現(xiàn)羊肚菌的大田仿野生栽培,每畝地產量在50-300千克,產值1萬至3萬元。
仿野生栽培就是在自然氣候條件下,將羊肚菌的種子播種在耕作過的土壤中,搭蓋遮陽棚,經過4-6個月的自然生長采收成熟的子實體。此方法雖能成功收獲到子實體,但是存在以下幾個缺點:
1、周期比較長:最短的時間要4個月開始采收,最長的達6個月之久;
2、氣候條件影響變化大:自然條件下氣溫、雨水隨氣候變化波動大,人工無法控制;
3、一年只能種一季:羊肚菌屬于中低溫變溫菇類,仿野生栽培需要利用冬季低溫期的刺激才能順利出菇;
4、不能連作:羊肚菌每年需要換地種植,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5、鮮貨供應時間短:羊肚菌鮮貨供應在每年3-6月份,其他時間只有干貨。
因此為了羊肚菌資源的持續(xù)利用,提高羊肚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發(fā)明羊肚菌的室內設施化栽培方法是迫切的。通過對羊肚菌室內設施化栽培方法進行探索研究,以期利用設施化栽培來提高羊肚菌產量,解決其產量低、周期長等諸多問題,為羊肚菌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思路。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羊肚菌室內栽培方法,可有效的提高羊肚菌產量、縮短栽培周期。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羊肚菌室內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羊肚菌菌種的制備:按原料總重量的百分含量計,取如下原料:65-70%小麥、1-3%石灰、25-30%稻殼、1%石膏和1%過磷酸鈣;首先將小麥與石灰混合,并加入水中浸泡,撈出小麥并瀝干,得到含水率為50-55%的小麥,然后將稻殼加入水中浸泡,撈出稻殼并瀝干,得到含水率為50-55%的稻殼,將浸泡處理得到的小麥、稻殼與石膏以及過磷酸鈣加入菌種罐中并密封,在壓力為0.13-0.14MPa,溫度為123-125℃條件下滅菌3-4h,冷卻至23-25℃后接入羊肚菌子實體的組織塊,并在20-22℃溫度條件下,培養(yǎng)15-18d,得到羊肚菌菌種;
B、布設栽培房:栽培房的墻體采用保溫板,栽培房內設置多層出菇架,每層安裝有燈帶,栽培房內溫度控制在5-20℃,濕度控制在90-95%;
C、菌絲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盆中底部加入5-7cm厚的腐殖土,再將步驟A中得到的羊肚菌菌種搗碎至粒徑為1-2cm,并在腐殖土上均勻平鋪厚度為1-2cm搗碎后的羊肚菌菌種,再在羊肚菌菌種上均勻平鋪一層厚度為2-3cm的腐殖土,最后將培養(yǎng)盆均勻擺放于出菇架上,并在避光條件下,溫度控制在15-18℃,濕度控制在60-65%進行培養(yǎng),當培養(yǎng)至最上層腐殖土上的菌絲長度為8-10cm時,在菌絲上擺放有營養(yǎng)料的營養(yǎng)袋,營養(yǎng)袋上設有開口,開口緊貼于最上層腐殖土表面的菌絲,繼續(xù)培養(yǎng)15-20d,拿掉營養(yǎng)袋,進行出菇管理;
D、出菇管理
在步驟C中菌絲上拿掉營養(yǎng)袋后,進行避光培養(yǎng),栽培房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2000-3000ppm,空氣濕度保持在80-85%,培養(yǎng)盆內的腐殖土濕度保持65-70%,其中在栽培房夜間時,將溫度控制在5-8℃,白天將溫度控制在10-12℃,培養(yǎng)7-10d,形成原基,接著將溫度控制在10-12℃,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1000ppm以下,空氣濕度維持在85-90%,每天光照8h,培養(yǎng)7-10d后原基扭結分化形成菇蕾,然后再將溫度控制在14-16℃,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1000ppm以下,空氣濕度控制在85-90%,培養(yǎng)15-20d后,即可采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菌之味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未經四川菌之味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5208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竹蓀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黑木耳的栽培種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