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硝態氮脫氮催化劑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42458.0 | 申請日: | 2017-07-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1720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10 |
| 發明(設計)人: | 李波;潘咸峰;劉婷婷;黃斌;呂軍;杜毅;解洪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J31/22 | 分類號: | B01J31/22;B01J23/63;B01J35/10;B01J37/02;B01J37/34;C02F1/70;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蔡士超 |
| 地址: | 255400 山東省淄博***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硝態氮脫氮 催化劑 制備 方法 | ||
一種硝態氮脫氮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屬于污水處理領域。其特征在于:制備步驟為:大孔聚苯乙烯樹脂載體經多部活化預處理;復合催化劑一步制備;制備PdCl2和Ce(NO3)3初浸液;然后超聲波處理;加入檸檬酸和檸檬酸三正丁酯后,再加入醋酸銅溶解;制得浸漬液;將載體置于浸漬液中浸漬、絡合;再浸于氫氧化鈉和水合肼的混合溶液中制得催化劑。將常用的兩步制備法改善為一步制備法,同時催化劑的活性和氮氣選擇性沒有降低,制備工藝簡單、科學合理。金屬離子被還原后形成金屬簇,深陷于樹脂的三維網絡結構之中,使得活性在樹脂上均勻分散,并牢固結合。
技術領域
一種硝態氮脫氮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屬于污水處理領域。
背景技術
水體中的氮元素主要是離子態氮,其中以硝酸鹽氮為主,其次是氨氮和亞硝酸鹽氮,這些鹽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氨氮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亞硝態氮會對人體和動植物的健康產生危害。自然界中硝酸鹽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廢水來源廣泛、成分復雜,如化肥制造、鋼鐵生產、火藥制造、飼料生產、肉類加工、電子元件及煙氣脫硝吸收液等,硝酸鹽被攝入人和動物體內后,部分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根可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氧化為尚鐵血紅蛋白,后者不具備結合氧的能力,當血液中尚鐵血紅蛋白含量增加時,血液輸送氧的能力下降,嚴重者導致人體組織紫疫,臨床上稱高鐵血蛋白癥。此外,亞硝酸根離子進入人體后還可引起嬰兒藍血癥,尤其是4個月以內的嬰兒反應很敏感,對孕期婦女、年老和體弱的敏感人群也易造成很大危害。亞硝酸鹽在胃里可與仲銨作用形成強致癌物亞硝錢,英國、智利、哥倫比亞均有硝酸鹽與高胃癌發病率相關性的報道;美國發現飲水中高含量的硝酸鹽與高血壓發病率之間有關系。據粗略統計,我國約有3000萬人飲用高硝酸鹽水,硝酸鹽污染已成為我國癌癥發生的主要環境因素之一。因此,國家有關標準對水體中硝酸鹽濃度做了規定,其中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硝酸鹽最高允許濃度為20mg/L,地表水質量標準GB3838-2002規定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的硝酸鹽最高允許濃度為10 mg/L。綜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處理這些高濃度硝酸鹽廢水,提高出水水質成為了水污染控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之一,得到了諸多研究者的廣泛重視。
對硝酸鹽廢水的處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學法、生物脫氮法和催化還原法。物理化學方法去除廢水中硝酸鹽的方法主要有離子交換法、反滲透、電滲析、蒸館法等。這些方法運行費用過高,它們都是將硝酸鹽集中于介質或廢液中,實際上并沒有對其進行徹底地去除,只是發生了硝酸鹽污染物的轉移或濃縮。
生物脫氮分為硝化和反硝化兩個過程,硝化反應將NH4+轉化為硝酸鹽,反硝化是指反硝化菌以硝酸根作為電子受體,在缺氧或無氧的條件下把硝酸根還原為氮氣釋放到大氣當中。
化學催化還原硝酸根是指以氫氣、甲酸等為還原劑,在反應中加入適當的催化劑,利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將硝酸鹽還原為氮氣。該工藝的優點是反應活性高,比生物反硝化的活性要高30倍,該工藝的關鍵在于制備性能良好的催化劑,使催化劑同時具備高反應活性和高選擇性。
現有技術中有一種活性炭布負載的雙金屬Pd-Cu 納米催化劑,所述納米催化劑包含約1%重量Pd 和約0.35%~0.45%重量Cu,并且具有約8~10m2/m2的表面Cu/Pd 金屬比。所述納米催化劑能夠以對氮的高選擇性從廢水去除硝酸鹽和/ 或亞硝酸鹽。該催化劑制備方法為濺射沉積,制備過程中需要保持持續的氫氣流和氮氣流進行高溫焙燒還原,生產過程較難控制,同時制備的催化劑分散度較低,導致活性較差,最高只有77.6%。
文獻化學反硝化去除硝酸鹽的試驗研究中,作者以在間歇式完全混合反應器中以Pd-Cu/γ-Al2O3為催化劑,對催化還原硝酸鹽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作用下,硝酸鹽能有效地被還原生成N2,總氮的去除率達80%以上。該催化劑制備過程中,周期性攪拌與室溫干燥時間較長。此外,對于負載型催化劑,350℃下的焙燒難以保證活性組份與載體的牢固結合,易導致催化劑壽命縮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4245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