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驅動嵌套繩索式卡環夾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36806.3 | 申請日: | 2017-07-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2209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01 |
| 發明(設計)人: | 陳凌 | 申請(專利權)人: | 無錫康柏斯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6C1/42 | 分類號: | B66C1/42;H02P6/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許方 |
| 地址: | 2140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夾件 前端端部 轉動電機 夾具 嵌套 共轉軸 繩索式 轉動桿 驅動 卡環 拉繩 電機驅動電路 繩索結構 準確控制 夾持力 拉近 | ||
1.一種驅動嵌套繩索式卡環夾具,包括第一C形結構夾件(1)、第二C形結構夾件(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套筒(3)、軸承(4)、微型轉動電機(5)、拉繩(6)、電源、控制按鈕(7)、電機驅動電路(9)和控制模塊(10);第一C形結構夾件(1)的尾端與第二C形結構夾件(2)的尾端分別設置彼此相對應的錯位段,各C形結構夾件尾端上錯位段的厚度為其C形結構夾件厚度的一半,第一C形結構夾件(1)尾端錯位段與第二C形結構夾件(2)尾端錯位段彼此重疊活動設置,且第一C形結構夾件(1)所在平面與第二C形結構夾件(2)所在平面共面;第一C形結構夾件(1)尾端錯位段上設置貫穿其兩側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其中一端面向第二C形結構夾件(2)尾端錯位段,第一通孔的中心線與第一C形結構夾件(1)所在平面相垂直;套筒(3)的長度與C形結構夾件厚度相等,第一通孔的內徑與套筒(3)的外徑相適應,套筒(3)固定嵌套設置于第一通孔內,套筒(3)的中心線與第一通孔的中心線相重合,且套筒(3)的其中一端與第一通孔上背向第二C形結構夾件(2)尾端錯位段的端面相平齊;微型轉動電機(5)的外徑與套筒(3)的內徑相適應,微型轉動電機(5)設置于套筒(3)內部,微型轉動電機(5)的底部與套筒(3)上遠離第一通孔的另一端相平齊,微型轉動電機(5)的轉動桿端面與套筒(3)連接第一通孔的端面相平齊,微型轉動電機(5)的轉動桿所在直線與套筒(3)的中心線相平行;第一C形結構夾件(1)內部,沿其C形結構設置管道(8),管道(8)其中一端端口位于第一C形結構夾件(1)的前端端面上,管道(8)另一端端口連通第一C形結構夾件(1)尾端錯位段上的第一通孔,套筒(3)側面對應于管道(8)另一端端口的位置設置貫穿孔;套筒(3)的外徑與軸承(4)內徑相適應,軸承(4)的厚度與第二C形結構夾件(2)尾端錯位段的厚度相適應,軸承(4)固定套設在套筒(3)上遠離第一通孔的端部外側,軸承(4)的中心線與套筒(3)的中心線相重合,且軸承(4)的其中一側面與套筒(3)上遠離第一通孔的端部端面相平齊,軸承(4)的另一側面面向第一C形結構夾件(1)尾端錯位段;第二C形結構夾件(2)尾端錯位段上設置貫穿其兩側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其中一端面向第一C形結構夾件(1)尾端錯位段,第二通孔的中心線與第二C形結構夾件(2)所在平面相垂直,第二通孔的內徑與軸承(4)的外徑相適應,第二通孔固定套設于軸承(4)外側,第二通孔的中心線與軸承(4)中心線相重合,第二C形結構夾件(2)以軸承(4)為轉動點、相對第一C形結構夾件(1)發生轉動,使得第二C形結構夾件(2)的前端端面與第一C形結構夾件(1)的前端端面相接觸;拉繩(6)的其中一端固定連接于微型轉動電機(5)轉動桿上,拉繩(6)的另一端穿過套筒(3)側面的貫穿孔,由管道(8)的另一端端口進入管道(8),并由管道(8)上位于第一C形結構夾件(1)前端端面上的端口穿出,將拉繩(6)的另一端與第二C形結構夾件(2)的前端端面相固定連接;控制模塊(10)分別與電源、控制按鈕(7)、電機驅動電路(9)相連接,微型轉動電機(5)經過電機驅動電路(9)與控制模塊(10)相連接;電源經過控制模塊(10)為控制按鈕(7)進行供電,同時,電源依次經過控制模塊(10)、電機驅動電路(9)為微型轉動電機(5)進行供電;電機驅動電路(9)包括第一PNP型三極管Q1、第二NPN型三極管Q2、第三PNP型三極管Q3、第四NPN型三極管Q4、第五NPN型三極管Q5、第六NPN型三極管Q6、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其中,控制模塊(10)的正級供電端同時連接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微型轉動電機(5)的電機正極同時連接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與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集電極,微型轉動電機(5)的電機負極同時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集電極,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發射極相連,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三電阻R3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與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集電極相連接,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基極串聯第四電阻R4后與控制模塊(10)相連接,第六NPN型三極管Q6的發射極與第四NPN型三極管Q4的基極相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基極與第二電阻R2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與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集電極相連接,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基極串聯第一電阻R1后與控制模塊(10)相連接,第五NPN型三極管Q5的發射極與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基極相連接;電源、電機驅動電路(9)和控制模塊(10)設置于第一C形結構夾件(1)內部,控制按鈕(7)設置于第一C形結構夾件(1)的側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無錫康柏斯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經無錫康柏斯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36806.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