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汽車油底殼的復合阻尼鋼板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544288.2 | 申請日: | 2017-07-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97485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29 |
| 發明(設計)人: | 倪晉挺;沈煥斌;國樹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B32B15/18 | 分類號: | B32B15/18;B32B15/06;B32B25/18;B32B25/14;B32B25/08;B32B27/06;B32B27/08;B32B27/40;B32B27/30;B32B27/3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汽車 油底殼 復合 阻尼 鋼板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復合阻尼鋼板,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汽車油底殼的復合阻尼鋼板。
背景技術
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國外一些研究單位和高校就進行發動機噪聲的研究工作。各大汽車生產廠家也都深刻認識到NVH是企業汽車產品競爭的一大關鍵因素,美國通用公司和日本豐田公司等都有各自的NVH研究中心,已經成功的使各種汽車噪聲降低了10dB~20dB不等。
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對車輛和噪聲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早在1983年國家科委就已經把內燃機噪聲研究列為國家38項重點研究課題之一。從1985年開始進行噪聲控制研究,但目前和發達國家在噪聲研究和控制領域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產發動機噪聲與先進工業國家同類型產品比較普遍高出3dB~5dB,到1989年對國家標準GB295—86“中小功率柴油機噪聲限值”進行修訂時,僅僅收縮了限值1dB~2dB,而根據日本環境保護廳的資料,從1970年到1990年間其小客車下降了約6dB(A),大型車的車外加速噪聲級降低了約10 dB(A)。現在,我國發動機噪聲水平與發達國家產品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已經普遍高出3dB~9dB。
機械噪聲是發動機中另一種非常重要的噪聲源,一般在汽油機中機械噪聲要高于燃燒噪聲,即使在柴油機中在高轉速的情況下機械噪聲也有可能超過燃燒噪聲。它是發動機運轉過程中,各運動零部件受氣體壓力和運動慣性力的周期變化所引起的振動或相互沖擊而產生的。油底殼是噪聲輻射聲功率較大的部件,也是容易改造的部件,所以對油底殼的成功改造,可以明顯的降低發動機的噪聲。
現有技術中對于油底殼的改造主要是使用復合阻尼鋼板,但是現有技術中的復合阻尼鋼板并不能有效降低油底殼產生的噪聲;同時,現有技術中已經存在的復合阻尼鋼板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脫層的缺陷,眾所周知的是,復合鋼板一旦脫層則必然極大的影響降噪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更換鋼板,則汽車噪音過大,如果更換鋼板,則必須拆解發動機,但是這種更換過程費時費力。現有技術中為了解決脫層的問題,一般采用改進制備工藝的方法,例如:改進復合鋼板制備過程的熱壓工藝,選用更加昂貴的高強度耐熱膠黏劑等。但是這種改進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有限,其次,這種改進的成本非常高。有鑒于此,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能夠有效降低油底殼產生的噪聲并能夠低成本地提高層間結合力的復合阻尼鋼板。
公開于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發明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汽車油底殼的復合阻尼鋼板,從而克服現有技術中復合阻尼鋼板降噪效果差、層間結合力差的缺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汽車油底殼的復合阻尼鋼板,該復合阻尼鋼板由上自下依次由第一鋼板層、第一阻尼層、第二阻尼層、第三阻尼層、第四阻尼層、第二鋼板層組成,第一阻尼層厚度是5-10mm,第二阻尼層厚度是10-15mm,第三阻尼層厚度是10-15mm,第四阻尼層厚度是5-10mm,第一阻尼層厚度與所述第四阻尼層厚度相同,第二阻尼層厚度與第三阻尼層厚度相同,第一、四阻尼層分別具有第一區域、第二區域以及第三區域,其中第二區域的粗糙度與第一區域及第三區域的粗糙度不同。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二、三阻尼層分別具有第四區域、第五區域以及第六區域,其中第五區域的粗糙度與第四區域及第六區域的粗糙度不同。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區域具有粗糙度14<Ra<16,第二區域具有粗糙度20<Ra<29以及所述第三區域具有粗糙度14<Ra<16。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四區域具有粗糙度22<Ra<27,第五區域具有粗糙度8<Ra<12以及第六區域具有粗糙度22<Ra<27。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區域與第三區域的粗糙度相同。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四區域與第六區域的粗糙度相同。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阻尼層厚度是第二阻尼層厚度的二倍。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阻尼層及第四阻尼層選自丁基橡膠、丙烯酸酯橡膠、聚硫橡膠、丁腈橡膠或硅橡膠。
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二阻尼層及第三阻尼層選自聚氨酯、聚氯乙烯或環氧樹脂。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未經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4428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W楞型瓦楞輥
- 下一篇:含有聚烯烴組合物的層壓織物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