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發動機供油支板機匣的加工、檢測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40625.0 | 申請日: | 2017-07-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66576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15 |
| 發明(設計)人: | 劉軍;王沛;杜強;高金海;柳光;楊曉潔;劉紅蕊;徐慶宗;胡嘉麟;阮昌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青島輕型動力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青島分所) |
| 主分類號: | F02C7/06 | 分類號: | F02C7/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支板 機匣 發動機供油 檢測裝置 供油 葉片 加工 外機匣 產品合格率 發動機組件 沿圓周方向 標準量棒 參考標志 滑油管路 機匣零件 機械加工 整體鑄造 重新設計 原點 不均勻 機加工 角向 毛坯 制備 成型 裝配 鑄造 檢測 制造 保證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發動機供油支板機匣的加工、檢測裝置及方法,供油支板機匣內的多個支板葉片沿圓周方向不均勻地布置,至少一個支板葉片內設有滑油管路,外機匣上設有角向原點參照基準,作為機械加工與發動機組件裝配的參考標志,供油支板機匣的內、外機匣及二者之間的支板葉片,采用整體鑄造的方式進行加工,對于支板機匣毛坯,采用機加工方式最終成型;利用上述加工方法制備的支板機匣,采用檢測裝置及標準量棒進行檢測。上述裝置及方法可有效保證重新設計的發動機供油支板機匣,確保加工制造出的供油支板機匣零件符合設計要求,同時降低鑄造難度,提高產品合格率,降低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地面燃氣輪機,尤其是航空發動機高溫部件渦輪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發動機供油支板機匣的加工、檢測裝置及方法,以確保加工制造出的供油支板機匣零件符合設計要求,保證支板的位置度與葉型精度,以及機匣與對象件之間的裝配精度,同時降低鑄造難度,提高產品合格率,降低成本。
背景技術
在地面燃氣輪機,以及航空發動機中,為了向發動機高壓以及低壓后軸承提供滑油,需要布置滑油系統。為此,在高壓渦輪以及低壓渦輪之間的過渡段內設計支板。為滿足包容滑油管的要求,支板厚度往往較大。現有的發動機設計中,為了設計、加工方便,同時受制于檢測方法的限制,這些支板沿徑向方向葉型相同,支板葉片為直葉片,且沿圓周方向對稱均勻分布。但是這種設計帶來以下問題:(1)直葉型支板無法適應上游來流氣流角度,造成大的氣動損失;(2)直葉型支板無法為下游渦輪級提供合適的氣流角度,對下游渦輪氣動性能不利,且增加了額外的低壓渦輪設計難度;(3)直葉型支板對流場產生非常大的擾動,帶來較大的氣動激振力,易引發下游低壓渦輪的低周疲勞,威脅發動機的運行;(4)為了保證過渡段有足夠的強度,一般會設計多個支板,均布的支板容易帶來發動機共振問題,對發動機安全運行不利。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供油支板機匣結構設計方案,解決各方面的矛盾,進一步提高發動機性能,本專利尤為關注的是,重新設計后的供油支板機匣結構,如何確保其加工制造出的供油支板機匣零件符合設計要求,保證支板的位置度與葉型精度,以及機匣與對象件之間的裝配精度,同時降低鑄造難度,提高產品合格率,降低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涉及一種發動機供油支板機匣的加工、檢測裝置及方法,通過該加工檢測裝置及方法可有效保證重新設計的發動機供油支板機匣,確保加工制造出的供油支板機匣零件符合設計要求,保證支板的位置度與葉型精度,以及機匣與對象件之間的裝配精度,同時降低鑄造難度,提高產品合格率,降低成本。
為實現該目標,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發動機供油支板機匣的加工方法,所述發動機供油支板機匣位于高壓渦輪轉子與低壓渦輪導向器之間的過渡段內,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油支板機匣包括外機匣、內機匣以及設置在所述外機匣和內機匣之間的多個支板葉片,所述多個支板葉片沿周向不均勻地布置在所述供油支板機匣內,以避免發動機渦輪部件在高速運轉條件下發生共振;
至少一個所述支板葉片內布置有滑油管路,所述布置有滑油管路的支板葉片設置在所述供油支板機匣內的正下方,以保證發動機的順利回油;
在所述供油支板機匣的外機匣上設有角向原點參照基準,作為機械加工與發動機組件裝配的參考標志,各支板葉片在所述供油支板機匣內的周向布置時,以所述角向原點參照基準為角向原點進行非均勻布置;
其中,
所述供油支板機匣的內機匣、外機匣及二者之間的各支板葉片,采用整體鑄造的方式進行加工,以確保支板葉片與供油支板機匣為整體結構,滿足強度需要;
對于鑄造出的供油支板機匣毛坯,采用機加工方式對零件的配合面進行精密機械加工最終成型,確保滿足零件之間的配合精度要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青島輕型動力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青島分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青島輕型動力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青島分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4062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