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動物角膜長期培養評價眼刺激性損傷及修復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38216.7 | 申請日: | 2017-07-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9667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6 |
| 發明(設計)人: | 程樹軍;劉超;秦瑤 | 申請(專利權)人: | 程樹軍;廣州市華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28 | 分類號: | G01N1/28;G01N27/04;G01N27/20;G01N33/50;G01N33/533;C12N5/071;C12N5/079;C12Q1/02 |
| 代理公司: | 廣州知友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周克佑 |
| 地址: | 510623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動物 角膜 長期 培養 評價 刺激性 損傷 修復 方法 | ||
1.一種動物角膜長期培養評價眼刺激性損傷及修復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離體角膜制備;
步驟2.角膜長期培養:
取清洗干凈的角膜,上皮面朝下懸浮于添加有HBSS液的6孔板、12孔板或直徑35 mm的培養皿,使角膜完全浸沒于培養液;
將融解狀態的0.5-5%的瓊脂-明膠-M199混合物,緩慢逐滴每次2-3滴加入角膜窩內皮面,直至內皮窩完全填滿,瓊脂-明膠-M199混合物在室溫下完全凝固;
將充滿凝固的瓊脂-明膠-M199混合物的角膜倒置,轉移到若干35 mm培養皿中;
吸取40-60ml的M199培養基加入每個培養皿中,直到覆蓋角膜緣,裸露角膜上皮面暴露于空氣中;
將培養皿置于小型振蕩器上,置于32oC±2oC、5%CO2、90%相對濕度的培養箱中培養8-24h,小型振蕩器應使培養皿在每2h-3h內從水平位置搖動到45°角,使得角膜可以短暫浸泡在培養基中浸潤上皮組織;
步驟3.角膜化學損傷模型及評價;
步驟4.角膜物理損傷模型及評價;
步驟5.角膜損傷后修復作用評估:
(1)化合物損傷角膜后,將角膜轉移到新的培養皿中,取40ml新的M199培養基加入每個培養皿中,后孵育2小時;更換含有活性物質表皮生長因子、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或維生素的M199培養基,置于32oC ±2oC、5% CO2、90% 相對濕度的培養箱,按步驟2角膜長期培養方法繼續培養至第14天;實驗組平行樣20-30個;含活性物質的M199培養基為活性修復組,不含活性物質的M199培養基為自然修復組,同時設空白對照或基準對照;
(2)培養期間,每2天更換含活性物質的M199培養液;分別于化學損傷后的第2h、14h、26h、38h、50h、62h、74h、86h、98h、110、170h和14d±2h的時間點,取培養液進行細胞因子測試,并取實驗組其中2-3只角膜進行濁度測試、電阻測試、熒光素評分和組織學觀察,其余角膜繼續培養;
(3)角膜液細胞因子測試:在更換新的培養液前,從培養皿中移出培養液,檢測培養液中的炎性因子和修復因子水平:包括IL-1a、IL-6、IL-8;
(4)濁度變化:濁度檢測前,從培養皿中取出角膜,將其固定于夾持器中,夾持器的后室和前室分別依次填充無菌不含酚紅的MEM培養基,用角膜濁度儀測量并記錄每個角膜的濁度值,來自不同組的角膜分別記錄濁度值,OP活性h,OP修復h,OP空白;計算實驗組與空白組的濁度差值;
(5)電阻測定和熒光素觀察:測完濁度后,用電阻儀測定角膜的電阻值;然后從夾持器中取下角膜,上表面滴入含2% 熒光素鈉NaFL的PBS;過量的NaFL立即用PBS沖洗,在紫外燈下觀察NaFL的潴留,潴留的程度表明角膜損傷的嚴重性;
計算潴留面積S占整個角膜面積C的百分比值,根據S/C值對損傷/恢復程度進行評分;0分:2%,1分:2~25%, 2分:26~50%,3分:51~75%,4分:76%~100%;
(6)組織學評價:熒光素評分完成后,取角膜加入10%中性福爾馬林緩沖液中固定24h;石蠟包埋、切片、取部分切片進行HE染色;顯微鏡下觀察并評估組織學變化;
取部分切片進行免疫組化染色:角膜上皮細胞緊密連接蛋白Occludin或ZO-1的染色或鈣粘連蛋白染色,用于觀察角膜修復過程中,上皮屏障功能的改善情況;
步驟6.統計分析與結果判定
將上述步驟獲得的各組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 SPSS22.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多組之間差異的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檢驗法,顯著性水平
化學損傷后修復綜合分析角膜電阻值、熒光素染色、濁度測試、炎性因子檢測和組織學觀察結果;機械損傷修復不進行電阻測試和濁度測試;紫外線損傷后修復參考化學損傷;
根據不同檢測參數的意義,從統計結果分析,作出修復作用的綜合判斷:
(1)電阻測定和熒光素染色: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自然修復組和活性修復組電阻值逐漸升高;熒光素染色的S/C的比值逐漸下降,評分降低;自然修復組和活性修復組與空白對照相比,S/C的比值具有統計學差異
(2)濁度測試: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自然修復組和活性修復組濁度OP的值逐漸下降;修復組與空白對照相比的濁度差值逐漸縮小;活性修復組與自然修復組相比,2個時間點以上,濁度差值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認為活性物質對修復有促進作用;
(3)炎性因子檢測: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自然修復組和活性修復組炎性因子的數值應呈下降或升高趨勢,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同一時間下,活性修復組與自然修復組相比,特征性炎性因子或修復因子的水平具有統計學差異,提示活性物質對修復有促進作用;
(4)組織學觀察:通過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觀察角膜的組織學變化,并詳細記錄:
角膜化學刺激性損傷發生后,組織學表現為上皮的明顯缺損,上皮細胞缺失、通透性增加,緊密連接蛋白ZO-1、Occludin結構消失;隨時間推移,上皮細胞增殖并向缺損處遷徙,其通透性逐漸降低,緊密連接蛋白結構逐漸形成;24h時后,上皮細胞覆蓋角膜上皮缺損處,但其通透性仍較正常組高,其細胞間緊密連接松散、排列紊亂;48h后,角膜通透性恢復正常,其角膜上皮細胞連接緊密,細胞間形成緊密連接結構;如果促進修復組與自然修復組相比,組織學修復時間縮短12h以上或修復程度提高,即相似組織學結構和特征觀察的時間提前12小時以上,提示活性物質對修復有促進作用;
步驟4物理刺激損傷角膜模型及評價包括以下子步驟:
(1)角膜培養24h后,從培養皿中吸出培養液;把直徑1.0cm的聚四氟乙烯樹脂O-形環置于角膜;用無菌的眼科手術刀片在眼角膜中央刮除直徑為8mm的角膜中央上皮,深及角膜上皮細胞基底層,制備機械性角膜損傷模型;每個損傷模型使用6-10個角膜;每個模型取其中的2只角膜進行如下刺激程度評估測試:
(2)熒光素觀察:同步驟5之(5);NaFL染色顯示損傷的角膜,黃色區域的大小表示損傷的嚴重程度;
(3)物理刺激模型引進的組織學評價:同步驟5之(6);
(4)物理損傷角膜評價:
熒光素染色評分若不滿足損傷面積>50%,小于75%,則認為損傷程度過于嚴重,不能用于損傷修復評估;
組織學檢查:角膜損傷后,出現上皮的明顯缺損,表現為上皮細胞缺失,緊密連接蛋白ZO-1、Occludin結構消失;基質層上層斷裂或缺失,物理因素導致的組織學損傷應與熒光素染色對應;
(5)剩余的角膜浸沒于含有40-60ml M199培養基的培養皿中,置于32oC±2oC、5%CO2、90%相對濕度的培養箱,按步驟2角膜長期培養方法繼續培養,進行后續自然修復或促進修復作用研究;
(6)同時設置陰性對照,陰性對照為去離子水,均采用相同的操作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程樹軍;廣州市華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程樹軍;廣州市華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38216.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醫學觀察涂片機推片機構
- 下一篇:一種制片轉動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