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身結構及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27376.1 | 申請日: | 2017-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0452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3 |
| 發明(設計)人: | 劉新春;周清;楊峰;衣本鋼;盧淑珍 | 申請(專利權)人: |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1/15 | 分類號: | B62D21/15;B62D2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創嘉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辛自強;陳慶超 |
| 地址: | 518118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身 結構 車輛 | ||
本公開涉及一種車身結構及車輛。所述車身結構包括地板面板、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的兩個后縱梁、以及用于安裝電機的副車架,所述后縱梁連接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所述副車架安裝在所述后縱梁上,所述地板面板具有電控安裝區域,所述副車架在所述地板面板上的投影覆蓋或包圍所述電控安裝區域。當車輛發生碰撞,尤其是后面碰撞時,只有在副車架變形后電控才可能被擠壓變形,從而保護電控,使電控在變形之前有充足的時間來控制電池包斷電,避免在電池包受到擠壓時產生失火甚至爆炸等危險。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車身結構,還涉及一種具有該車身結構的車輛。
背景技術
在車輛,尤其是乘用車的交通(碰撞)事故中最大程度地減少乘員的死亡率和受傷程度是乘用車的整車研發和制造的核心設計技術。其中,車身結構碰撞安全變形結構的設計是提高整車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礎。為了滿足公眾對家用乘用車的越來越高的碰撞安全性的要求,近年來各國的有關部門都在本國的相關法規和評價規范中不斷逐步地改進和補充了一些乘用車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試驗條件。例如美國正在針對其國內市場銷售的車輛,更新其一系列有關安全碰撞性能的法規和評價規范,要求車身成員艙在更多工況下承受更大碰撞力而有相對比較小的變形。
隨著家用乘用車在全球市場的普及,石化能源短缺及燃燒帶來的環保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各國都在積極開發新能源汽車。而電動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個方向正在成為未來的趨勢。電動汽車的設計除了要滿足傳統的設計,還需要考慮設計較高的續航里程,以滿足與傳統燃油車的競爭力。
為了提升續航距離,電動汽車需要配備更加多的蓄能電池,這樣相比同樣規格的燃油車,電動汽車要大幅度地增加整車重量,這就導致在同樣試驗條件下,車輛的碰撞初期整車動能的增加,也就說,電動汽車的車身結構需要能夠承擔更大的力和吸收更多的運動能量來提升安全性。進一步地,在電動汽車中,由于需要布置蓄能電池包,大量車身下部的空間被占用,傳統燃油車的各種經典的車身碰撞安全結構技術無法使用,因此設計一種既能滿足蓄能電池布置又能滿足車輛安全的新型車身結構技術勢在必行。
發明內容
本公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身結構,該車身結構能夠在車輛發生后面碰撞時更好地保護電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提供一種車身結構,包括地板面板、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的兩個后縱梁、以及用于安裝電機的副車架,所述后縱梁連接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所述副車架安裝在所述后縱梁上,所述地板面板具有電控安裝區域,所述副車架在所述地板面板上的投影覆蓋或包圍所述電控安裝區域。
可選地,所述后縱梁從后向前依次包括第一區段、第二區段和第三區段,所述第二區段的強度大于所述第一區段和所述第三區段的強度,所述電控安裝區域位于所述第一區段和第二區段的分界面與所述第二區段和第三區段的分界面之間。
可選地,所述第三區段的強度大于所述第一區段的強度。
可選地,所述第三區段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副車架的前方,所述第一區段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副車架的后方。
可選地,所述第三區段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副車架的前安裝點的前方。
可選地,所述副車架的后安裝點位于所述第二區段。
可選地,所述副車架包括副車架前橫梁、副車架后橫梁和連接在所述副車架前橫梁和副車架后橫梁之間的副車架縱梁,在車輛的縱向上,所述電控安裝區域位于所述副車架前橫梁和副車架后橫梁之間。
可選地,所述副車架還包括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的兩個所述副車架縱梁,所述副車架前橫梁、所述副車架后橫梁和所述兩個副車架縱梁圍成“口”字型閉環框架。
可選地,所述后縱梁包括相互連接的后縱梁前段和后縱梁后段,所述副車架的前安裝點連接于所述后縱梁前段,所述副車架的后安裝點連接于所述后縱梁后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2737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