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主線與支線的布置結構及有該結構的軌道交通接軌車站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498534.5 | 申請日: | 2017-06-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283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05 |
| 發(fā)明(設計)人: | 熊朝輝;徐瑰麟;羅聰;趙強;劉志濤;臧向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1B1/00 | 分類號: | B61B1/00 |
| 代理公司: | 武漢東喻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42224 | 代理人: | 李佑宏 |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主線 支線 布置 結構 軌道交通 接軌 車站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屬于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設計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主線與支線的布置結構及具有該結構的軌道交通接軌車站。
背景技術
近年來,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城市面臨的嚴峻問題,為解決交通問題,我國多個城市正處于大力發(fā)展城市軌道交通之中。在軌道交通線路中,部分線路存在支線,對于這樣的線路,主線與支線相接的型式是其重難點。主線與支線一般于車站接軌,且應設置平行進路,需保證主線與支線的列車不產生沖突。
一般情況下,車站處設置主線及支線共計4條線路,在過站臺之后再設置接軌點,將支線接入主線。采用上述主線與支線相接的布置方法,車站寬度較寬,規(guī)模較大,且換乘較不便捷。并且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會遇到一些較為復雜的情況,如周邊建筑較為密集、道路寬度較窄、換乘客流較大等,遇到此類情況,若采用一般的主支線相接的布置方法,則會面臨周邊交通組織疏解困難,拆遷量較大,施工難度增加及施工風險過大等問題,且其通過站廳換乘,不能實現(xiàn)同站臺換乘。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以上缺陷或改進需求,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主線與支線的布置結構及具有該結構的軌道交通接軌車站,其目的在于能夠在減小車站規(guī)模的同時,盡可能增加換乘的便捷性。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主線與支線的布置結構,包括第一島式站臺、第二島式站臺、第一主線、第二主線、第一支線、第二支線、第一道岔及第二道岔;
其中,所述第一島式站臺和第二島式站臺相互平行地布置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主線布置于所述第一島式站臺的一側,所述第二主線布置于所述第一島式站臺和第二島式站臺之間;
所述第一主線和第一支線在所述第一島式站臺之前通過所述第一道岔實現(xiàn)接軌;所述第二主線與第二支線在所述第二島式站臺之后通過第二道岔接軌;
所述第一主線和第二主線共用所述第一島式站臺,所述第二主線和第二支線共用所述第二島式站臺,從而形成包括兩個島式站臺和三條線路的布置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主線上的列車在所述第一島式站臺與第二島式站臺之間停靠,所述第二主線上的列車雙向設有開門,以便于乘客選擇所述第一島式站臺或第二島式站臺下車;
在所述第一島式站臺下車前往所述第一支線方向的乘客,可實現(xiàn)同站臺換乘,增加了換乘的便捷性。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線上的列車在所述第一島式站臺停靠,經過所述第一道岔開往所述第一主線或第一支線,實現(xiàn)主、支路線的轉換。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線上的列車在所述第二島式站臺停靠,經過所述第二道岔開往所述第二主線,實現(xiàn)支、主線路的轉換。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均為單開道岔接軌。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線與第一主線和第二主線形成2次立交關系,分別形成第一立交點和第二立交點。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具有所述主線與支線的布置結構的軌道交通接軌車站。
總體而言,通過本發(fā)明所構思的以上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能夠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的主線與支線的布置結構,第一主線和第一支線在第一島式站臺之前通過第一道岔實現(xiàn)接軌,第二主線與第二支線在第二島式站臺之后通過第二道岔接軌,第一主線和第二主線共用第一島式站臺,第二主線和第二支線共用第二島式站臺,從而形成包括兩個島式站臺和三條線路的布置結構,車站寬度減小約四分之一,車站規(guī)模減小,節(jié)省工程投資。
(2)本發(fā)明的主線與支線的布置結構,第二主線上的列車在第一島式站臺與第二島式站臺之間停靠,列車雙向設有開門,以便于乘客選擇第一島式站臺或第二島式站臺下車;在第一島式站臺下車前往第一支線方向的乘客,可實現(xiàn)同站臺換乘,大大增加了換乘的便捷性。
(3)本發(fā)明的軌道交通接軌車站,包括兩個島式站臺和三條線路,使得整個車站寬度較少了約四分之一,整個車站的規(guī)模較小,尤其適用于工程條件較為困難的建筑密集、道路寬度較窄、換乘客流較大的場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種主線與支線的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1中,同一個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結構元件,其中:1-第一島式站臺、2-第二島式站臺、3-第一主線、4-第二主線、5-第一支線、6-第二支線、7-第一道岔、8-第二道岔、9-第一立交點、10-第二立交點。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9853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