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植物乳桿菌來源的苯丙酮酸還原酶及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474277.1 | 申請日: | 2017-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643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15 |
| 發明(設計)人: | 李劍芳;袁風嬌;劉艷;李雪晴;鄔敏辰;李闖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9/04 | 分類號: | C12N9/04;C12N15/53;C12N1/21;C12N15/70;C12N15/66;C12P7/42;C12R1/19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陽光惠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23211 | 代理人: | 張勇 |
| 地址: | 214122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植物 桿菌 來源 丙酮酸 還原酶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乳桿菌來源的苯丙酮酸還原酶及應用,屬于生物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又名2-羥基-3苯基丙酸,是一類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在醫藥及生物防腐劑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苯乳酸具有與其衍生物丹參素(β-3,4一二羥基苯基乳酸鈉)相同的藥理功能,可以調節人體內的類固醇的水平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苯乳酸也是合成許多藥物的重要中間物,比如:降血糖藥恩格列酮(Englitazone)、非蛋白氨基酸施德丁(Statine)、抗艾滋病毒制劑、新型驅腸蟲藥PFl022A等。此外,近年來發現苯乳酸可作為新型的生物防腐劑,且具有非常廣泛的抗菌譜,對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增生性李斯特菌)、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真核微生物(如曲霉青霉)等均有抑制作用。而苯乳酸生物制備法因其具有高效性、高對映選擇性、高區域選擇性、反應條件溫和、適用范圍廣及環境友好等眾多的優點備受研究者關注。因此,苯乳酸及其催化合成的酶類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1988年,Lavermicocca等從酸面團中分離得到的L.plantarum 21B,產生的D-苯乳酸量為56mg/L,這是首次關于乳酸菌產生苯乳酸的報道。隨后研究人員陸續發現不同種屬的乳酸菌能夠產生苯乳酸,如李興峰等從泡菜中篩選出112株菌,其中有10株菌產生D-苯乳酸的量超過66.4mg/L。但是由于原始菌株的局限性,其產生苯乳酸的量一般都不高,且不同菌株之間有較大差異,難以達到工業產業化要求。
現有技術中,有研究者發現苯丙酮酸還原酶在催化苯丙酮酸反應12h后,苯丙酮酸的轉化率為91.3%。也有研究者應用Lactobacillusplantarum CECT-221生產苯乳酸,在優化后的培養條件下,2L的發酵罐中發酵培養158h,苯乳酸產量僅為0.7g/L。由此可以看出,采用發酵法制備苯乳酸的產率較低,產物提取困難,而生物轉化法制備苯乳酸的底物上載量和產率均有所提高,但是反應時間過長,仍不能達到工業化生產的要求,需要進一步開發高效還原酮酸的酶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苯丙酮酸還原酶,氨基酸序列如(a)或(b)所示:
(a)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b)在(a)中的氨基酸序列經過取代、缺失或添加一個或幾個氨基酸且具有苯丙酮酸還原活性的由(a)衍生的蛋白質。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編碼所述苯丙酮酸還原酶的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基因工程菌,是以大腸桿菌為宿主,表達SEQ ID NO.1所示苯丙酮酸還原酶基因。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基因工程菌以pET-28a(+)為載體表達所述苯丙酮酸還原酶基因。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案中,所述的宿主為大腸桿菌E.coli BL21(DE3)。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基因工程菌按如下步驟構建:(1)將SEQ ID NO.1所示基因片段與與pUCm-T連接后轉化宿主E.coli JM109,獲得重組質粒命名為pUCm-T-lpppr;(2)將pUCm-T-lpppr與pET-28a(+)質粒均用Nde I和Not I進行雙酶切,在T4DNA連接酶的作用下進行連接,得到重組質粒pET-28a(+)-lpppr;(3)將pET-28a(+)-lpppr轉化入E.coli BL21(DE3)宿主。
本發明的第四個目的是提供所述基因的異源表達方法,所述方法是將所述基因工程菌接種至LB培養基中,于37℃、轉速220rpm培養至OD600為0.6~0.8,加IPTG至終濃度為0.4-0.6mM進行誘導,18~22℃誘導表達7~9h。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7427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