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量子芯片、量子數據總線、微波傳輸線諧振腔及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32975.5 | 申請日: | 2017-06-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6917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8 |
| 發明(設計)人: | 郭國平;楊鑫鑫;賈志龍;孔偉成;段鵬;薛光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P7/06 | 分類號: | H01P7/06;H01P3/00;H01P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寶筠 |
| 地址: | 230026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量子 芯片 數據 總線 微波 傳輸線 諧振腔 制備 方法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量子芯片、量子數據總線、微波傳輸線諧振腔及制備方法,其中,所述微波傳輸線諧振腔從同一個中心節點出發,利用傳輸線延伸至多個終端,每一個終端都可以用于耦合一至兩個量子比特,從而增加了微波傳輸線諧振腔能夠耦合的量子比特數量;并且所述微波傳輸線諧振腔較現有技術中的微波諧振腔能夠耦合的量子比特數量更多,不需要通過增加微波諧振腔數量的方式來增加量子芯片能夠耦合的量子比特數量,降低了能夠耦合多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的結構設計復雜性。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微波器件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量子芯片、量子數據總線、微波傳輸線諧振腔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在目前主流的固態量子比特體系中,微波諧振腔是多個量子比特間耦合以及信息傳遞的首選媒介。它匯總了多個量子比特獨立操作以及相互糾纏的信息,因此,我們稱之為“量子數據總線”。目前使用最多的微波諧振腔是半波長的共面波導諧振腔,量子比特放置于共面波導諧振腔的兩個末端,利用電壓波腹的性質來增強量子比特之間的耦合。
然而,普通的微波諧振腔的承載能力有限,最多只能耦合兩至四個量子比特,一般只能通過增加微波諧振腔數量的方式來增加量子芯片能夠耦合的量子比特數量,這種方式無疑增加了量子芯片結構設計復雜性。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量子芯片、量子數據總線、微波傳輸線諧振腔及制備方法,以實現在不增加量子芯片結構設計復雜性的基礎上,增加微波傳輸線諧振腔能夠耦合的量子比特數量的目的。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微波傳輸線諧振腔,包括:基片、位于所述基片表面的中心節點和至少三個終端;其中,
所述中心節點與每個所述終端通過傳輸線連接,所述中心節點的任意邊長大于所述傳輸線的寬度,且在同一直線上,所述中心節點與每個所述終端之間的傳輸線長度均相等;
位于同一直線上的每兩個所述終端之間的傳輸線長度均相等。
可選的,所述終端為共面波導終端或交指電容終端或微帶線終端。
可選的,還包括:至少一個次級節點;所述次級節點位于所述中心節點與一個所述終端之間,所述次級節點到預設終端的距離與所述次級節點到中心節點的距離之比小于或等于1,所述預設終端為與所述次級節點和中心節點位于同一傳輸線,且距離所述次級節點最近的終端;
所述次級節點通過所述傳輸線連接兩個所述終端。
可選的,所述終端的數量為8個,所述次級節點的數量為4個;
8個所述終端通過所述傳輸線與所述中心節點連接;
4個所述次級節點位于所述中心節點與所述終端連接的中點。
可選的,所述中心節點、終端和傳輸線的制備材料為鈮。
可選的,所述傳輸線的形狀為直線形狀或曲線形狀。
可選的,所述基片為單晶硅基片或藍寶石基片。
一種微波傳輸線諧振腔的制備方法,包括:
提供基片;
在所述基片表面形成一層預設金屬層;
對所述預設金屬層進行刻蝕,形成中心節點和通過傳輸線與所述中心節點連接的至少三個終端;
所述中心節點的任意邊長大于所述傳輸線的寬度,且在同一直線上,所述中心節點與每個所述終端之間的傳輸線長度均相等;
位于同一直線上的每兩個所述終端之間的傳輸線長度均相等。
一種量子數據總線,包括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微波傳輸線諧振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未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3297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毛細玻璃針儲存裝置
- 下一篇:一種毛細玻璃針操作工具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