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96959.5 | 申請日: | 2017-05-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7592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6 |
| 發明(設計)人: | 湯素芳;黃宏濤;龐生洋;王永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4B35/622 | 分類號: | C04B35/622;C04B35/83;F27B14/14;F27D11/02;H05B3/14 |
| 代理公司: | 沈陽科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許宗富;周秀梅 |
| 地址: | 110016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表面 具有 熱解碳 涂層 復合材料 發熱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首先對碳纖維預制體采用E-CVI工藝進行增密處理,制備成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胚體;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胚體經機械加工后獲得碳/碳發熱體,再采用化學氣相沉積工藝在碳/碳發熱體表面沉積熱解碳涂層,最后經高溫純化后獲得所述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
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界面層制備:
采用等溫CVI工藝,將碳纖維預制體置于CVI爐中沉積熱解碳,在碳纖維預制體上制備厚度為0.4~2μm的熱解碳界面層;
(2)利用E-CVI工藝制備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胚體,過程為:將步驟(1)制得的表面有界面層的碳纖維預制體置于帶有水冷壁的E-CVI爐中沉積碳基體,獲得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胚體,整體密度控制在1.55~1.60g/cm3之間;
(3)機械加工:
將步驟(2)制備好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胚體按照產品要求進行加工,制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碳/碳發熱體;
(4)熱解碳涂層制備:
采用化學氣相沉積工藝,將步驟(3)加工成型后的碳/碳發熱體置于CVD爐中沉積熱解碳涂層,以封閉碳/碳發熱體表面孔隙,得到所述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發熱體;通過控制沉積時間使發熱體的終密度≥1.6g/cm3;
(5)高溫純化:
將步驟(4)制備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發熱體置于高溫純化爐中進行純化處理,得到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發熱體成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所述碳纖維預制體為筒狀結構,按照發熱體形狀和性能要求制成,碳纖維預制體采用2D針刺結構;碳纖維預制體的體積密度一般要求在0.4~0.6g/cm3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所述等溫CVI工藝制備界面層過程中:以丙烷為氣態前驅體,氬氣為稀釋氣體,沉積溫度850~980℃,氬氣流量為0.05~0.4m3/h,丙烷流量為0.05~0.4m3/h,沉積時間5-10h。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E-CVI工藝中,將表面有界面層的碳纖維預制體置于帶有水冷壁的E-CVI爐內直接通電加熱,纖維周圍產生電磁場,由于預制體的隔熱及外部氣流和水冷壁的作用,預制體由內向外形成溫度梯度,反應氣體在電磁場、溫度場和流體場的相互作用下實現快速沉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E-CVI工藝中,以丙烷為氣態前驅體,氬氣為稀釋氣體,沉積溫度范圍700~1100℃,氬氣流量為0.03~0.5m3/h,丙烷流量為0.03~0.5m3/h,沉積時間10-40h。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所述化學氣相沉積工藝中:以丙烷為氣態前驅體,氬氣為稀釋氣體,沉積溫度1000~1200℃,氬氣流量為0.04~0.6m3/h,丙烷流量為0.04~0.6m3h,沉積時間20-40h。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所述高溫純化工藝中:純化溫度1700~2400℃,純化時間5-10h。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制備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其特征在于:該發熱體密度≥1.6g/cm3,室溫條件下電阻為20~35μΩ·m。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表面具有熱解碳涂層的碳/碳復合材料發熱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發熱體應用于高溫真空熔煉爐或其他高溫工業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96959.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