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內環境檢測方法及檢測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52154.0 | 申請日: | 2017-05-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67178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05 |
| 發明(設計)人: | 韓慶文;陳若云;曾令秋;王佳瑩;葉蕾;程勝;殷周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D21/02 | 分類號: | 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重慶雙馬智翔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41 | 代理人: | 顧曉玲 |
| 地址: | 400044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參考指標 內環境 車內環境 環境數據 檢測系統 危險系數 舒適度 檢測 預測 直觀 車內傳感器 傳感器數據 乘車環境 歷史數據 實時監測 指標預測 關聯度 傳感器 求解 車內 權重 下車 采集 輸出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車內環境檢測方法及檢測系統,該車內環境檢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采集車內傳感器數據;計算直觀感受模塊等級和危險系數模塊等級;確定直觀感受模塊和危險系數模塊的權重并求解總體舒適度的等級;根據歷史數據預測各指標趨勢;將傳感器數據中一種作為比較指標,其余作為參考指標,計算參考指標和比較指標的關聯度,獲取比較指標的預測值,并計算比較指標預測值對應的參考指標的數據,判斷t時間內是否有預測值達到危險值,若沒有,輸出理想溫濕度和總體舒適度。本發明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車內各項環境數據,計算出當前狀態下車內環境的舒適程度,并根據最優環境數據給出車內環境調節的依據,便于調節以獲得更好的乘車環境。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智能車技術領域,即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嵌入式微控制技術等有效的集成應用于車內環境監測而建立的檢測方法及檢測系統。
背景技術
隨小型家用車的普及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車內環境已經成為人們常處的環境之一。傳感器技術可以實現車內環境的實時監測,通過單片機處理環境數據并實現控制,并將該單片機內嵌入汽車的控制模塊,可以實現對車內環境的自適應調節,即自動調節使車內環境達到對人體有益的舒適范圍。
趙越等在《車內空氣質量與有害氣體探測方法的研究》中主要講述了車內空氣污染的現狀和監測方法。該文獻首先論證了對于多種氣體同時監測的可實現性,然后通過分析各種類型傳感器的優劣,選擇了電化學傳感器。其次給出了用c語言完成的信號采集,串口發送等功能的源代碼并且進行了分析。同時論文中還包括了電路的設計、傳感器采樣放大電路和體統檢測精度的設計??墒窃撐墨I沒有包含其他對車內舒適度有影響的非氣體因素,比如溫度,濕度等,并且也沒有詳細的數學模型對采集到的各種數據進行融合,所以無法實現對車內整體環境的評定。
關于舒適度的評定數學模型,黃慧隆等在《高速列車旅行環境舒適度評價模型研究》中通過對乘客進行的旅行舒適度問卷調查,來對高速列車舒適度進行評價。該文獻中采用因子分析和層次分析的方法構建高速列車旅行環境舒適度評價模型,進而提出了高速列車車內環境設計的相關建議和方向。其中因子分析法中將影響因素大致分為5類,分別是:空氣品質、物理刺激、微小氣候、公共設施以及座椅設計,之后再運用層次分析法將上述的5類影響因素車廂環境和車內設施兩類,利用AHP的判斷尺度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從而將兩兩比較的結果數量化進而計算出被調查人員對車廂環境和車內設施的得分情況。該文獻中采樣數量大,分析較詳細,并且所考慮的環境影響因素較全面,但是并不能進行實時判斷車內舒適度,只是經過統計被調查人的舒適度評價來建立的總體舒適度評價結果,并且對于乘坐不同車型的高速列車的乘客對舒適度評價有顯著的差異,不適用于小型家用車內的實時環境監測。
目前市場上并沒有一個完善的車內環境檢測及處理、顯示的系統,主要問題是現在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尚未成熟,汽車的控制接口尚未開放,所以市場上僅有獨立的溫濕度檢測儀器、空氣凈化儀器或有害氣體報警裝置,不能實現對車內環境從實時監測到給出總體評價和調節依據的完整系統。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特別創新地提出了一種車內環境檢測方法及檢測系統。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內環境檢測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S1,采集車內傳感器數據,或者采集車內傳感器和車外的傳感器數據,所述傳感器包括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PM2.5傳感器、CO傳感器和其余有害氣體檢測傳感器;
S2,利用溫度傳感器數據、濕度傳感器數據和PM2.5傳感器數據計算直觀感受模塊等級,利用其余有害氣體檢測傳感器檢測的數據之一和CO傳感器數據計算危險系數模塊等級;
S3,確定直觀感受模塊和危險系數模塊的權重并求解總體舒適度的等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5215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