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沼澤小葉樺離體芽快繁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344595.6 | 申請日: | 2017-05-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55884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15 |
| 發明(設計)人: | 汪貴斌;王新;吳雅瓊;陸越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林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H4/00 | 分類號: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2274 | 代理人: | 邱興天 |
| 地址: | 210037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沼澤 小葉 樺離體芽快繁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組織培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沼澤小葉樺離體芽快繁方法。
技術背景
我國大陸沿海海岸線長18000km,擁有灘涂面積21709km2,且以每年300km2的速度繼續淤長。灘涂生態系統受海陸系統的雙重干擾,土壤發育時間短,鹽分含量高,造成了灘涂自然生態新系統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加之臺風、暴雨、冰雹、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頻繁,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6億元,當地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目前,沿海灘涂造林樹種缺乏,大面積的灘涂處于荒蕪狀態,選育和引進耐鹽樹種成為沿海灘涂造林綠化、合理開發和利用的關鍵。
沼澤小葉樺為落葉小喬木,具有較強的耐鹽和耐水能力,可在高鹽、高水位環境下生長,在沿海和低濕地上具有應用的潛力。調查發現,我國約有500余種鹽生植物,其中木本植物所占比例稀少,由于沼澤小葉樺在改造和利用鹽漬土方面特性,將是優良的候選樹種之一。在我國廣闊的東部沿海灘涂地區,如果能將沼澤小葉樺引種到這些地區,將能豐富該地區的植被類型,改善生態環境。
然而,沼澤小葉樺是極為稀有和瀕臨滅絕的溫帶落葉闊葉樹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瀕危植物,其嫩枝扦插極難生根,目前主要采用種子繁殖,不能規模化育苗,嚴重限制了沼澤小葉樺的引種移栽及深入研究。因此,需要采取其他方式來提高其繁殖能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外植體污染、褐化、玻璃化現象等阻礙植物組培工作的問題,提供一種繁殖速度快,生產周期短、增殖系數高且成活率高的沼澤小葉樺離體芽快繁方法,通過外植體選擇及消毒、啟動誘導培養、繼代增殖培養、生根誘導培養、煉苗移栽等過程實現沼澤小葉樺離體快繁。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沼澤小葉樺的離體芽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挑選株高1~1.5m的未萌動的健壯植株,4~5月份采主枝頂芽、主枝側芽、側枝頂芽的新生芽作為外植體;
2)在超凈工作臺上,先用70%的酒精處理外植體20s,再用0.1%升汞消毒5~20min,10%NaClO消毒0~20min,用無菌水沖洗數次;
3)將處理好的外植體在無菌的條件下接種到初代培養基上,初代培養基成分為:MS+0.6~1.5mg/L 6-BA+0.5~1.0g/L PVP,培養20d以上;
4)將外植體轉入增殖培養基,增殖培養基成分為:MS+0.4~0.6mg/L 6-BA+0.02mg/L NAA,培養時間20d以上獲得小苗;
5)將小苗進行生根培養,生根培養基成分:MS+0.1~0.5mg/L NAA,或1/2MS+0~0.5mg/L NAA,培養20d以上;
7)煉苗移栽:選擇健壯的無菌苗,用多菌靈溶液浸泡清洗后,移栽到已消毒的蛭石+珍珠巖的基質中,先保濕培養一周,逐漸去掉蓋子。
步驟1)中,在新生芽萌動前,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噴灑植株,一周兩次,直到植株吐芽、取材為止。
步驟1)中,從健壯枝條上采回新生芽,用試管刷蘸洗衣粉輕輕刷洗,流水沖洗表面污物2~3h。
步驟2)中,先用70%酒精處理20s,再配合0.1%升汞處理10min,后用無菌水沖洗4-5次。
步驟3)中,初代培養基成分為:MS+0.8~1.0mg/L 6-BA+1.0g/L PVP。
步驟4)中,增殖培養基成分為:MS+0.6mg/L 6-BA+0.02mg/L NAA,或MS+0.4mg/L 6-BA+0.02mg/L NAA。
步驟5)中,生根培養基成分:MS或1/2MS+0.1或0.5mg/L NAA。
有益效果: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以沼澤小葉樺離體芽為外植體,建立了組培繁殖體系。通過酒精和升汞預處理母本材料,大大降低了外植體的污染率,使外植體成活率最高可達74.19%,污染率降為25.81%。初代培養基中添加PVP,使褐化現象消失,大大降低了組培風險,提高了成活率。本方法得到的組培苗具有增殖系數高,生根率高,栽植成活力高等特點。有利于沼澤小葉樺的保護與開發,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6-BA濃度過高時,初生代培養無菌苗圖。
圖2是取材時間對污染率的影響結果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林業大學,未經南京林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4459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