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二氧化硅納米腔陣列電極作為離子通道的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272486.8 | 申請日: | 2017-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955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22 |
| 發明(設計)人: | 盧小泉;姬玲霞;何靜;王晶;陳海詠;姚敏;汪天勝;魏紅娟;陜多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J37/26 | 分類號: | H01J37/26;H01J37/04;B82Y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49 | 代理人: | 鐘國 |
| 地址: | 730070 甘肅***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二氧化硅 納米 陣列 電極 作為 離子 通道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二氧化硅納米腔陣列電極作為離子通道的應用。
背景技術
近年來,液/液界面微電極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它有增加傳輸通量,降低未補償溶液電阻的特性,如拉制的玻璃微管、在聚合物膜上用激光鉆孔形成的微洞、微孔。
著名的電分析化學家Bard等結合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 Microscope, STM)和超微電極發展起來了一種新的電化學現場檢測技術—掃描電化學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SECM)。它具有高的化學靈敏性和空間分辨率,不但可以研究探頭和基底之間溶液層中的均相反應動力學,還可以探究探頭、基底上的異相反應動力學,分辨電極表面微區的電化學不均勻性,對材料進行微加工。SECM研究液/液界面過程的優點:
1、可以克服液/液界面間的iR降
2、可以區分電子轉移(ET)和離子轉移(IT)
3、充電電流較小
4、電位窗較寬過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利用二氧化硅納米腔陣列電極作為離子通道,可用于檢測液/液界面的離子轉移。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二氧化硅納米腔陣列電極作為離子通道的應用。
優選地,所述二氧化硅納米腔陣列電極由ITO導電玻璃以及孔道垂直于ITO導電玻璃表面的二氧化硅納米腔陣列組成。
優選地,二氧化硅納米腔陣列電極作為離子通道在檢測液/液界面離子轉移中的應用。
優選地,所述離子通道為鉀離子和/或鈉離子的離子通道。所述離子通道為受pH控制的離子通道。
與現有液/液界面微電極相比,本發明中的介孔二氧化硅納米腔陣列電極是一種新型的液/液界面電極,除了具有現有液/液界面微電極的優點外,其制作方法簡單、便宜,實驗中所需要的液體體積更小,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更好,并且能夠利用其表面的電荷特性對電荷轉移進行調控,能更好的模擬生物膜上的電荷轉移過程。
本發明利用SiO2納米腔陣列電極模擬生物膜離子通道,在不同pH值條件下,介孔SiO2表面荷電性質的差異調控離子在限域環境中的轉移。運用SiO2納米腔陣列電極作為離子通道,能更好的研究離子轉移的動力學過程,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液/液界面離子轉移機理,認識生命過程中鉀離子和鈉離子膜轉移機理,對揭示生命奧秘具有重要的意義。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0.5 M KCl在SiO2納米腔陣列電極中液/液界面的K+轉移循環伏安圖。
圖2為0.5 M NaCl在SiO2納米腔陣列電極中液/液界面的Na+轉移循環伏安圖。
圖3為離子強度對K+轉移的SECM反饋曲線,水相溶液的離子強度變化分別從0.1~0.5 M,pH為6.0,有機相中18-冠-6-醚(DB18C6)的濃度是1 mM,掃速為50 mV/s。
圖4為離子強度對Na+轉移的SECM反饋曲線,水相溶液的離子強度變化分別從0.1~0.5 M,pH為6.0,有機相中DB18C6的濃度是1 mM,掃速為50 mV/s。
圖5為pH對K+轉移的SECM反饋曲線,水相溶液pH從上到下分別是6.0,5.0,3.5,3.0,2.0,離子強度為0.5M,有機相中DB18C6的濃度是1 mM,掃速為50 mV/s。
圖6為pH對Na+轉移的SECM反饋曲線,水相溶液pH從上到下分別是6.0,5.0,3.5,3.0,1.9,離子強度為0.5M,有機相中DB18C6的濃度是1 mM,掃速為50 mV/s。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實驗過程中使用的水均為二次蒸餾水(簡稱二次水),實驗所用的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均在室溫 ( 20 ± 2 ) ℃下進行。
(1)、本實施例所使用的儀器與試劑
a、微米管的制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師范大學,未經西北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7248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