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43712.X | 申請日: | 2017-04-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14012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24 |
| 發明(設計)人: | 呂靜;傅伊珺;賀培裕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4F5/00 | 分類號: | F24F5/00;F25B39/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吳寶根;王晶 |
| 地址: | 20009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通道 間接蒸發冷卻 蒸發冷卻裝置 技術結合 隔熱板 冷凝管 濕空間 露點 豎直 納米多孔薄膜 毛細管壓力 微通道技術 二次空氣 干濕空間 環境空氣 技術原理 間距設置 露點冷卻 納米多孔 外部連接 吸水薄膜 循環水泵 蒸發冷卻 制冷效果 封閉箱 冷凝器 濕通道 輸水管 吸水性 濕球 連通 封閉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封閉箱外部連接循環水泵和輸水管;冷凝管和冷凝器,封閉箱內由一隔熱板分成上部干空間,下部濕空間,隔熱板上方放置一層納米多孔吸水薄膜,膜上等間距設置豎直微通道,豎直微通道上側與冷凝管連通,利用微通道毛細管壓力以及納米多孔薄膜的吸水性,在濕空間和干空間內分別對兩股空氣進行直接和間接蒸發冷卻,使其分別達到濕球溫度和露點溫度以滿足不同場合的環境空氣要求。本發明利用間接蒸發冷卻技術原理,通過使用干濕空間代替傳統露點冷卻中的干濕通道,結合微通道技術增大接觸面積以改善二次空氣的間接蒸發冷卻效果,旨在使用膜技術于微通道中,更好地改善露點蒸發冷卻技術的制冷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空氣調節技術領域,主要涉及一種微通到輔助薄膜露點蒸發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如今,建設綠色建筑成為建筑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合理利用天然冷源,以及空氣的低品味熱能,成為了空調領域節能和能源合理利用的兩個轉型突破口。因此,蒸發冷卻這一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制冷技術受到了國內外業界的廣泛關注。其以水作為制冷劑,將水分蒸發吸熱作為自然冷源代替傳統空調系統制冷機組的運行,使得設備具有以下優勢:
(1)成本低(初投資約為常規空調設備的1/2,價格低廉方便得到);
(2)能耗低(不使用壓縮機,運行能耗約為常規空調設備的1/5);
(3)空氣品質高,采用100%全新風運行。
蒸發冷卻根據流體與空氣的接觸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蒸發冷卻和間接蒸發冷卻。而基于該技術的露點蒸發冷卻技術是一種不使用壓縮機,將直接和間接蒸發冷卻通道相結合,通過空氣與水的直接和間接接觸,使空氣或水冷卻到濕球溫度以下、直至達到露點溫度的新型熱力循環。
典型露點蒸發冷卻裝置由干空氣通道和濕空氣通道組成,干空氣通道中的二次空氣濕度不變,且通道的中間有小氣孔,流經此處的二次空氣穿過氣孔流入濕空氣通道中,并與濕空氣通道中原有的一次空氣一起被絕熱加濕,自身溫度降低,再對干通道中的二次空氣進行等濕冷卻,使其接近露點溫度。
國外對于蒸發冷卻技術的研究,引進了一種新的膜技術概念,即利用薄膜吸水,與空氣接觸以增大換熱面積。主要方法有以下兩種:
1)利用納米微孔薄膜使蒸發過程中兩相分離。然而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在該方法中,液體自發地被吸入覆蓋了疏水性多孔膜的微通道中,并水蒸氣從薄膜的細孔中排出。由于相變是發生在膜下,因此就會產生額外的熱阻,削弱傳熱效果。
2)另一種利用汽化焓和自然分離兩相的方法是薄膜蒸發技術。使用,從而使得通過該薄液膜的整個傳熱效果顯著增強。然而在大區域內,需要很大的泵壓才能將液體壓入薄膜中。因此,為了是液體能自動流入薄膜中,通常使用納米芯吸來產生毛細管壓力,將液體吸入蒸發的薄膜區域。對此,前人的研究工作主要在于,例如蒸發從鈦柱陣列[]和氧化鋁多孔膜。
綜合考慮上述兩種方式的優劣性,需要一種新型露點蒸發冷卻裝置,該裝置將納米多孔薄膜與微通道技術相結合以實現薄膜蒸發冷卻。其基本原理即利用了薄膜中小孔所產生的毛細管壓力,及通過減小薄膜厚度來實現粘性損失的最小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一種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利微通道來實現在納米微孔薄膜中的蒸發冷卻,該裝置依靠納米微孔產生的毛細管壓力來驅動流體,并利用相變來吸收設備巨大的散熱量。與此同時,流經微通道和膜的粘性損失,以及穿過流體的整體熱電阻均達到了最小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理工大學,未經上海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4371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