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43712.X | 申請日: | 2017-04-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14012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24 |
| 發明(設計)人: | 呂靜;傅伊珺;賀培裕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4F5/00 | 分類號: | F24F5/00;F25B39/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吳寶根;王晶 |
| 地址: | 20009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通道 間接蒸發冷卻 蒸發冷卻裝置 技術結合 隔熱板 冷凝管 濕空間 露點 豎直 納米多孔薄膜 毛細管壓力 微通道技術 二次空氣 干濕空間 環境空氣 技術原理 間距設置 露點冷卻 納米多孔 外部連接 吸水薄膜 循環水泵 蒸發冷卻 制冷效果 封閉箱 冷凝器 濕通道 輸水管 吸水性 濕球 連通 封閉 | ||
1.一種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具有一封閉箱,封閉箱外部連接循環水泵(4)和輸水管(3);冷凝管(5)和冷凝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閉箱內由一隔熱板(9)分成上下兩個空間,上空間為干空間(1),下空間為濕空間(2),隔熱板(9)上方放置一層納米多孔吸水薄膜(8),納米多孔吸水薄膜(8)上等間距豎直設置微通道(10),微通道(10)上側與冷凝管(5)連通,利用微通道(10)毛細管壓力以及納米多孔吸水薄膜(8)的吸水性,在濕空間(2)和干空間(1)內分別對兩股空氣進行直接和間接蒸發冷卻,使其分別達到濕球溫度和露點溫度以滿足不同場合的環境空氣要求。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閉箱底部設置蓄水槽(7)。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濕空間(2)內具有一次濕空氣(A),一次濕空氣(A)與底部的蓄水槽(7)內的冷卻水直接接觸,進行直接蒸發冷卻,直接蒸發冷卻過程中,一次濕空氣(A)等焓增濕降溫,最低可達到空氣濕球溫度;同時水放出汽化潛熱,溫度降低,進入輸水管(3),通過循環水泵(4),被送往隔熱板(9)上方的納米多孔吸水薄膜(8)對其進行浸潤,使納米多孔吸水薄膜(8)始終保持吸水濕潤狀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微通道(10)毛細作用下,所述納米多孔吸水薄膜(8)中的冷卻水自動地被吸入微通道(10)的立管中,進入隔熱板(9)上方的干空間(1);當水被吸入所述微通道(10)內進入上部的干空間(1)內,二次空氣(B)與微通道(10)內的冷卻水進行換熱,冷卻水吸收空氣的熱量變為蒸汽,外部二次空氣(B)被等濕降溫。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與膜技術結合的蒸發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10)中的蒸汽通過上側水平的冷凝管(5)至外部冷凝器(6),冷凝放熱變為液態,再進入蓄水槽(7)中循環使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理工大學,未經上海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43712.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