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黃土顆粒接枝共聚物吸附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62897.1 | 申請日: | 2017-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054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30 |
| 發明(設計)人: | 王榮民;汪倩倩;李虹;何玉鳳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8F292/00 | 分類號: | C08F292/00;C08F226/10;C08F222/06;C08F222/38;C08F222/14;C08F220/32;B01J20/26;B01J20/30;C02F1/28;C02F101/20;C02F101/38 |
| 代理公司: | 蘭州智和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62201 | 代理人: | 張英荷 |
| 地址: | 730070 甘肅***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黃土 顆粒 接枝 共聚物 吸附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黃土基吸附劑,尤其是一種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黃土顆粒接枝N-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即環境友好黃土顆粒接枝共聚物)吸附劑的制備,主要用于含鉛離子和染料廢水的處理,屬于高分子材料與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水體污染日益加重。當今世界,人類可飲用水的量仍然緊缺。研究表明,水體中存有700多種污染物,其中大部分污染物有毒、有致癌性,甚至有一些能在環境中長時間存留,既不能生物降解,又不能進行生物轉換。環境中的重金屬污染具有持久性、隱蔽性、毒性大、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等缺點,并可通過生物富集作用破壞生態平衡,甚至可通過化學和生物作用與環境中的其他有機物結合,形成毒性更強的有機金屬。有毒有機污染物有農藥、多核芳烴(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多溴二苯醚(多溴二苯醚)、增塑劑、酚類化合物等,有毒金屬有砷、鉛、鉻、汞、鎘等。現已有多種水處理技術,如化學沉淀法、常規凝聚法、反滲透法、離子交換法、電滲析法、電解法、吸附法等。其中,反滲透、離子交換、電解和電滲析法比較昂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化學沉淀和常規絮凝技術有可能導致二次污染物。吸附法具有成本低、高效率、操作簡易,并且使用的吸附材料能再度利用,以及在處理廢水中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機或無機污染物。如何制備廉價且環境友好的吸附材料,是水處理領域一直探尋的目標。
我國黃土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區,其中,位于中西部地區的黃土高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顆粒具有粒徑小、比表面積高,富含羥基,以及成分多樣等特點,因此,黃土顆粒可視為廣義上的粘土材料,也是一類環境友好的天然吸附材料。但天然黃土的吸附能力有限,通過改性可提高黃土對廢水的處理能力。高分子改性是一種有效提高黃土吸附能力的方法,不同單體、不同技術改性的產物性質與活性不同。目前,所制備的黃土基高分子材料主要有:黃土丙烯酸共聚物吸附劑(CN106117471A)、黃土基聚丙烯酰胺吸附劑(CN104211856A)、黃土衣康酸共聚物吸附劑(CN105251465A)、黃土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吸附劑(CN105170120A)等。然而,如何降低成本,并使之環境友好是當今社會關注的方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生物相容性好、吸附性能強、無二次污染的黃土顆粒表面接枝N-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吸附劑的制備,主要用于吸附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和染料分子。
一、黃土顆粒表面接枝N-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吸附劑的制備
本發明黃土顆粒表面接枝N-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吸附劑的制備,是以硅烷偶聯劑為表面改性劑,將酸化黃土顆粒表面改性后,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馬來酸酐為共聚單體,在交聯劑、引發劑作用下,通過表面接枝共聚反應,將N-乙烯基吡咯烷酮-馬來酸酐共聚物接枝于黃土顆粒表面,得到具有較強吸附功能的黃土顆粒表面接枝共聚物。其具體制備工藝如下:
(1)黃土的改性:
攪拌下將酸化黃土顆粒充分分散于乙醇-水混合溶液中,用冰醋酸調體系pH=2.0~5.0;再加入硅烷偶聯劑為表面改性劑,并攪拌1~5小時;用氨水調體系pH=9.0 ~11.0后升溫到60~85℃,攪拌反應1~5小時;反應完全后產物經抽濾、乙醇洗滌,干燥,得到表面改性的黃土顆粒。
酸化黃土顆粒的制備是將黃土分散到濃度1~5 mol/L的HCl溶液中,在45~85℃下攪拌1~5小時,冷卻,過濾,蒸餾水洗至中性,40~80℃真空干燥6~36小時,即得酸化黃土。
乙醇-水混合溶液中,乙醇與水的體積比為1:1~5:1。
表面改性劑硅烷偶聯劑選用KH-570或KH-171;硅烷偶聯劑加入量為酸化黃土質量的30~50%。
(2)接枝共聚物的制備:將表面改性的黃土顆粒分散到1,4-二氧六環中,室溫下攪拌分散0.5~5小時;依次加入交聯劑及功能性單體N-乙烯基吡咯烷酮、馬來酸酐,并在惰性氣體保護下充分攪拌溶解;再加入引發劑,逐步升溫至55~75℃,繼續攪拌反應1~4小時,得懸浮液;然后加入濃度為0.5~1.5 mol/L的NaOH調體系中和度至50~70%,攪拌1~5小時,得到紅褐色分散體系;反應完成后,抽濾,用蒸餾水洗至近中性,再用丙酮洗,真空干燥,得到環境友好黃土顆粒接枝共聚物吸附劑。
功能性單體的加入量為表面改性黃土顆粒質量的15~25%;功能性單體中,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馬來酸酐的質量比為6:1~1: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師范大學,未經西北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6289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