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動化海上救援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06947.4 | 申請日: | 2017-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28826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23 |
| 發明(設計)人: | 余秦;陳實;趙洋;尹念;喬邦峻;諸葛洵;張執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3C9/01 | 分類號: | B63C9/01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 地址: | 20024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動化 海上 救援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化海上救援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S1、將空中救援設備懸停在落水人員的上方;S2、判斷落水人員是否有意識,若是,則執行步驟S3,若否,則執行步驟S4;S3、從所述空中救援設備上拋下浮筒,所述浮筒導航定位后運動至所述落水人員身邊,所述落水人員將自身固定在所述浮筒上;S4、從所述空中救援設備上拋下救援機器人,所述救援機器人導航定位后運動至所述落水人員身邊,并將所述落水人員固定在所述救援機器人上;S5、所述空中救援設備將所述浮筒或所述救援機器人牽引回艙內。本發明提高了海上救援的效率和速度,減少了海上施救人員的工作量和危險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海上救援方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化海上救援方法。
背景技術
在直升機海上撈救落水人員的過程中,如何高效而迅速地將落水人員救助上直升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我國目前救援直升飛機的主要救援設備一般是絞車加上吊升工具,部分配有救生船。常見的吊升工具有救生吊帶、救生籃、救生網、救生擔架和救生座。如果此時落水人員已失去活動能力,需采用雙起吊的方法由救生員協助落水人員登上飛機,這樣容易造成救援工作困難,而且危險性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技術問題,從而提供一種提高海上救援的效率和速度,減少海上施救人員的工作量和危險性的自動化海上救援方法。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
本發明提供的自動化海上救援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將空中救援設備懸停在落水人員的上方;
S2、判斷落水人員是否有意識,若是,則執行步驟S3,若否,則執行步驟S4;
S3、從所述空中救援設備上拋下浮筒,所述浮筒導航定位后運動至所述落水人員身邊,所述落水人員將自身固定在所述浮筒上;
S4、從所述空中救援設備上拋下救援機器人,所述救援機器人導航定位后運動至所述落水人員身邊,并將所述落水人員固定在所述救援機器人上;
S5、所述空中救援設備將所述浮筒或所述救援機器人牽引回艙內。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4中的所述救援機器人包括:
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所述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對稱設置且結構完全相同,且所述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的兩端還分別通過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相連接;
救生網,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之間;
驅動裝置,設置在所述第一箱體的一端,所述驅動裝置通過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一支桿的一端相連接,所述第二支桿的一端通過第二轉軸和軸承與所述第一箱體的另一端轉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二箱體的兩端轉動連接;
探測裝置,安裝在所述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上,所述探測設置用于探測落水人員的方位以及判斷落水人員與所述救生網的相對位置;
推進裝置,對稱的設置在所述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的外側;
控制器,分別與所述驅動裝置、探測裝置和推進裝置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3中,所述浮筒通過紅外傳感器對所述落水人員進行導航和定位,且所述浮筒還通過移動機構進行移動,其中,所述紅外傳感器和移動機構固定在所述浮筒上。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5中,所述空中救援設備通過繩索將所述浮筒或所述救援機器人牽引回艙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空中救援設備上預先判斷落水人員的意識狀態,然后有針對性地拋下浮筒或救援機器人,通過浮筒或救援機器人分別對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落水人員進行施救,其提高了海上救援的效率和速度,減少了海上施救人員的工作量和危險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0694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環保節能的鋼珠下水裝置
- 下一篇:一種海上救生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