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重油加氫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重油加氫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80683.X | 申請日: | 2017-0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421561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6 |
| 發明(設計)人: | 張樂;趙新強;楊清河;劉學芬;劉濤;胡志海;曾雙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31/26 | 分類號: | B01J31/26;B01J31/36;B01J37/02;C10G4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劉國平;顧映芬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重油 加氫 催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處理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重油加氫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包括:(1)采用浸漬法將加氫金屬活性組分的水溶性鹽和有機絡合劑負載到載體上,然后進行干燥、焙燒,得到半成品催化劑,所述焙燒條件使得以半成品催化劑的總量為基準,半成品催化劑中炭含量為0.03?0.5重量%;(2)以含有有機絡合劑的溶液作為浸漬液,對步驟(1)所得半成品催化劑進行浸漬,然后進行干燥且不進行焙燒;所述加氫金屬活性組分包括至少一種第VB族金屬組分和至少一種第VIB族金屬組分。將本發明提供的催化劑用于重油加氫處理時,能夠獲得較高的脫金屬率、脫殘炭率和脫硫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重油加氫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和由該方法制得的重油加氫催化劑及使用該重油加氫催化劑的重油加氫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原油重質化、劣質化與石油化工產品需求多樣化、輕質化的矛盾日益尖銳,石油化工行業的主要任務將集中在重油輕質化上。與餾分油相比,重油中除了具有硫、氮等雜質外,還含有較高比例的Ni、V等金屬雜質,并且瀝青質含量高、殘炭值較高。其中Ni、V等金屬雜質若得不到有效脫除,會對下游催化劑產生不利影響,堵塞下游催化劑孔道,從而引起下游催化劑的失活。因此,開發脫硫活性高的加氫脫硫催化劑可以有效延長下游催化劑的使用壽命,從而起到保護下游催化劑和延長裝置運轉周期的作用。
加氫催化劑通常采用浸漬法制備,即用含有所需活性組分(如Ni、Mo、Co、W等)的溶液,浸漬某種載體,之后進行干燥、焙燒或不焙燒的方法。例如,現有技術中關于重油加工用的催化劑包括:
CN1054393C公開了一種渣油加氫脫金屬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其特點在于采用物理法和化學法兩種手段改進了渣油加氫脫金屬劑的孔結構。
CN1267537C公開了一種渣油加氫脫金屬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其特點在于在所用載體中含有一種鹵素,鹵素的比例占載體的0.1-5重量%,使其載體的酸性小于0.2毫摩爾/克(載體酸量較低),使催化劑保持較高的加氫脫金屬活性的同時,積炭量低。
CN103551162A公開一種柴油加氫脫硫脫氮催化劑,催化劑的組成包括載體、助劑、活性金屬;載體為Al2O3-ZrO2-TiO2-SiO2多元氧化物復合載體;助劑為磷;以鎳、鈷、鉬和鎢為活性組分;各組分以催化劑為基準的重量百分比含量為:以氧化物計,氧化鈷1~6wt%;氧化鎳1~15wt%,氧化鉬2~12wt%,氧化鎢12~35wt%,助劑五氧化二磷1.5~5wt%;催化劑的孔容≮0.2mL/g,比表面積為≮140m2/g,機械強度≮15N/mm;復合載體中各組分在載體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氧化鈦占2~15wt%,氧化硅占2~20wt%,氧化鋯占5~15wt%;余量為氧化鋁。該催化劑通過分步浸漬法來制得:將共浸液分為等體積的兩份,分兩步浸漬載體,并且在每一步浸漬完成后都進行了焙燒。
CN103657667A公開了一種新型大孔結構重油加氫脫金屬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它具體包括如下步驟:1)鋁溶膠的制備;2)將瀝青殘渣粉末與鋁溶膠混合制備大孔結構催化劑載體;3)將成型后的催化劑載體采用等體積分部的兩步浸漬法浸漬;最后制得催化劑。該制備方法的兩步浸漬法具體為:第一步先浸漬Mo,第二步浸漬Ni,并且,浸漬液中不包含有機絡合劑。
由現有技術提供的兩步浸漬法使得重油加氫催化劑活性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有限。
CN100469440C、CN102909027A公開了通過在制備過程中向載體中引入有機分散劑或絡合劑(如乙二醇、草酸、檸檬酸、乙二胺四乙酸、氨三乙酸等)制備了Ni-W-Mo三元金屬重油加氫催化劑。與現有方法提供的催化劑相比,其所得的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加氫精制性能但仍存在催化劑活性較低的缺陷。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8068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