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聚電解質復合膜電極檢測亞硝酸根離子的方法及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041603.X | 申請日: | 2017-0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7254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29 |
| 發明(設計)人: | 寧靜恒;劉龍;侯蓉;王敏;張偉鋒;李佼佼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沙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7/30 | 分類號: | G01N27/3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電解質 復合 電極 檢測 亞硝酸 離子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聚電解質復合膜修飾電極,尤其涉及其對亞硝酸根離子(NO2?)的電化學檢測及應用。所述復合膜電極是指,在玻碳電極(GCE)表面涂漬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PDADMAC)溶液和纖維素硫酸鈉(NaCS)溶液,二者發生界面絡合獲得聚電解質復合物(NaCS/PDADMAC)的同時在電極表面平鋪成膜,從而獲得聚電解質復合膜電極(NaCS/PDADMAC/GCE)。本發明的聚電解質復合膜電極對亞硝酸根離子(NO2?)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響應,其檢測線性范圍為4.0×10?8~1.5×10?4 mol L?1,線性方程為Ipa=0.01027[C]+0.02771,檢出限達5.2×10?9 mol L?1(3 N/S),且檢測不受其它離子的干擾,具有較高的靈敏性,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此外,本方法工藝簡單,操作條件溫和,并且可以應用于熟食肉制品火腿腸中痕量NO2?的高靈敏檢測。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化學分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聚電解質復合膜電極檢測NO2-的方法及應用。
背景技術
亞硝酸根廣泛存在于土壤、食品及天然水中,是一種劇毒物質,成人攝入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一定條件下在胃部,亞硝酸鹽可與食品中或體內自有的仲胺酰胺類物質發生反應,生成具有強致癌性的亞硝胺類物質,過量的亞硝胺聚集胃部可能引起胃癌。同時,血液中若含過量亞硝酸鹽,能將正常攜氧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使其失去攜氧能力而引起組織缺氧,導致高鐵血紅蛋白癥。因此,為了環境、食品安全及身體健康,準確檢測亞硝酸鹽含量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國內外已報道了多種亞硝酸根離子的檢測方法,如流動注射分析、熒光分析法、離子色譜法、化學發光法、毛細管電泳及氣質聯用法,這些方法雖然能夠實現亞硝酸根離子的檢測,但儀器昂貴、樣品前處理復雜,不易推廣使用。與此相比,電化學分析法具有儀器價格低廉、操作簡單、電極材料易制備、靈敏度高、檢測分析速度快等優點。聚陽離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PDMDAAC)與聚陰離子纖維素硫酸鈉(NaCS),一經混合可迅速自發絡合生成聚電解質復合物NaCS/PDMDAAC,其突出的成膜能力使之可以方便快捷地形成小孔徑、高機械強度的生物膜,目前在細菌和真菌固定化、微藻固定化、藥物傳輸、膜系統等方面已有應用,但在電化學傳感器方面尚未有報道。鑒于PDMDAAC和NaCS良好的導電性能和成膜能力,二者均無毒、價廉、方便易得,本發明擬將其復合成膜修飾玻碳電極(GCE),以構筑檢測NO2-的新型電化學傳感器。
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操作極其簡單的涂漬法,將聚陽離子PDADMAC與聚陰離子NaCS滴涂在GCE表面,二者迅速發生界面絡合反應生成聚電解質復合物NaCS/PDADMAC,該復合物同步在電極表面平鋪成膜,從而同時修飾玻碳電極獲得聚電解質復合膜電極,即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纖維素硫酸鈉/玻碳電極(NaCS/ PDADMAC/GCE)。本發明利用該新型聚電解質復合膜修飾玻碳電極,對NO2-在該電極的電化學氧化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對NO2-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響應,檢測線性范圍為4.0×10-8~1.5×10-4 mol L-1,線性方程為Ipa=0.01027[C]+0.02771,檢出限達5.2 ×10-9 mol L-1(3 N/S),且且檢測不受其它離子的干擾,具有良好靈敏性和抗干擾性。同時,利用該電極對熟肉制品火腿腸中NO2-的含量進行了測定,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本發明有望開發一種新型亞硝酸根離子電化學傳感器,廣泛應用于環境、食品、生物、醫學領域中亞硝酸根離子含量的安全監測和分析。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沙理工大學,未經長沙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04160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