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置于曝氣池中的活性污泥沉淀裝置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1249932.5 | 申請日: | 2016-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45706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27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旭;李星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浦華環(huán)保有限公司;浦華控股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12 | 分類號: | C02F3/12;B01D21/02;B01D2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湯財寶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置于 曝氣池 中的 活性污泥 沉淀 裝置 | ||
本發(fā)明涉及污泥處理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置于曝氣池中的活性污泥沉淀裝置,包括上下端均為開口的沉淀錐筒和集泥錐筒,沉淀錐筒和集泥錐筒均倒置,沉淀錐筒設于集泥錐筒的上方,且沉淀錐筒的下端口伸入集泥錐筒的上端口,沉淀錐筒與集泥錐筒之間形成供曝氣混合液通過的混合液通道;沉淀錐筒中設有兩端均為開口的疏氣筒,疏氣筒的內壁面與沉淀錐筒的內壁面共同限定出與沉淀錐筒的下端口連通的內部沉淀區(qū)域,疏氣筒的外壁面與沉淀錐筒的內壁面共同限定出外部沉淀區(qū)域,疏氣筒的下端與沉淀錐筒的內壁面之間形成連通內部沉淀區(qū)域和外部沉淀區(qū)域的分離液通道。使用本發(fā)明不需要再建設二沉池,縮短沉淀時間,提高效率,降低投資。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污泥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置于曝氣池中的活性污泥沉淀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常規(guī)的污水生化處理方式是使用先經(jīng)過曝氣池曝氣處理后,再進入二沉池進行沉淀分離的工藝。微生物在曝氣池中懸浮在水中捕捉有機污染物予以降解或吸附,經(jīng)過曝氣池處理后的曝氣混合液進入后續(xù)的二沉池進行沉淀,沉淀后分離形成位于上部的上清液層和位于下部的污染層,其中,上清液層因而變得干凈衛(wèi)生,從而得以達標排放。
現(xiàn)有技術中,曝氣池與二沉池分別建設,投資高,占地面積大;常規(guī)二沉池為柱型或筒型,池容大,所需的停留時間通常要達到2h以上;由于常規(guī)二沉池池容大,停留時間長,難以形成設備化;曝氣混合液在二沉池內沉淀的同時完成泥水分離,分離出的氣體上浮對沉淀效果會造成影響,使沉淀時間需予以加長;內部沉淀區(qū)域內只有一個底面沉淀,使空間利用效率低。現(xiàn)有技術中,使用二沉池進行沉淀所需的沉淀時間長,效率低,投資大,難以形成設備化。
發(fā)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置于曝氣池中的活性污泥沉淀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對曝氣池的混合液需要使用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需要再建設二沉池,沉淀時間長,效率低,投資高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置于曝氣池中的活性污泥沉淀裝置,包括上下端均為開口的沉淀錐筒和集泥錐筒,所述沉淀錐筒和集泥錐筒均倒置,所述沉淀錐筒設于所述集泥錐筒的上方,且所述沉淀錐筒的下端口伸入所述集泥錐筒的上端口,所述沉淀錐筒與集泥錐筒之間形成供曝氣混合液通過的混合液通道;所述沉淀錐筒中設有兩端均為開口的疏氣筒,所述疏氣筒的內壁面與沉淀錐筒的內壁面共同限定出與沉淀錐筒的下端口連通的內部沉淀區(qū)域,所述疏氣筒的外壁面與沉淀錐筒的內壁面共同限定出外部沉淀區(qū)域,所述疏氣筒的下端與所述沉淀錐筒的內壁面之間形成連通內部沉淀區(qū)域和外部沉淀區(qū)域的分離液通道。
其中,還包括集水槽和排水管,所述集水槽設于所述沉淀錐筒中,且位于外部沉淀區(qū)域;所述排水管與所述集水槽連通。
其中,還包括引水管,所述排水管通過引水管與所述集水槽連通;所述引水管沿所述沉淀錐筒的內壁延伸穿過所述分離液通道并伸出所述沉淀錐筒的下端口與所述排水管連接。
其中,所述集水槽設有集水堰口。
其中,所述集水槽為環(huán)形槽,所述集水槽環(huán)繞設于所述疏氣筒的外周。
其中,所述引水管為多條,多條所述引水管沿所述沉淀錐筒的內側壁周向均勻排列;所述排水管設有環(huán)形段,所述環(huán)形段分別與多條所述引水管連接。
其中,所述疏氣筒的上端口與所述沉淀錐筒的上端口平齊。
其中,還包括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與所述集泥錐筒的下端口連接。
其中,所述疏氣筒也呈錐形結構,且所述疏氣筒正向設置于所述沉淀錐筒中。
其中,所述沉淀錐筒、疏氣筒和集泥錐筒均為圓錐筒。
(三)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浦華環(huán)保有限公司;浦華控股有限公司,未經(jīng)浦華環(huán)保有限公司;浦華控股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4993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