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應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生產薄規格雙相鋼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226470.5 | 申請日: | 2016-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34200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明(設計)人: | 陳全忠;陳連龍;吳有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B1/46 | 分類號: | B21B1/46;B21B15/00;B21B37/74;B21B37/76;B21B37/42;B21B37/32;B21B45/08;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6;C22C38/08;C22C38/18;C22C38/12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朱宏偉;唐萬榮 |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應用 薄板 坯連鑄連軋 工藝 生產 規格 雙相鋼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生產薄規格雙相鋼的方法,將鋼水連續澆鑄成寬度為1300~1600mm、厚度為62~94mm的連鑄坯,然后依次進行粗軋、保溫罩保溫、感應加熱、高壓水除鱗及精軋得到寬度為1300~1600mm、厚度為1.5~1.8mm的超薄帶鋼,最后經控制冷卻、分卷剪切并卷取成卷。薄規格雙相鋼成品的屈服強度為370~390MPa,抗拉強度為590~630MPa,延伸率≥15%。本發明可穩定地生產出尺寸精度、板形精度和綜合力學性能均滿足要求的熱軋薄規格雙相鋼。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熱軋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應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生產薄規格雙相鋼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國內外最新開發的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的技術路線為:連鑄-粗軋-剪切-保溫-感應加熱-除鱗-精軋-控制冷卻-剪切-卷取。與傳統的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相比,該工藝能夠生產厚度更薄的熱軋帶鋼,產品可實現“以熱代冷”,從而更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生產成本,因此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采用這種工藝生產的雙相鋼產品厚度可達到1.5~1.8mm,該厚度范圍在熱軋雙相鋼中已屬于超薄規格,可以替代同規格的冷軋產品,應用于汽車行業,用于制造汽車加強板、車輪、底盤、保險杠、車體各種框架等構件。但是在采用該工藝生產這些薄規格雙相鋼的過程中仍遇到如下問題:1、各機架壓下分配不合理導致某個機架達到負荷極限,使軋制過程不穩定;2、由于帶鋼連續長時間生產,使各機架工作輥(尤其是精軋機工作輥)磨損較嚴重,導致帶鋼厚度精度及板形精度難以控制,出現較明顯的厚度超差和浪形;3、薄規格帶鋼溫降很快,帶鋼溫度波動較大,使目標精軋溫度命中率較低,對帶鋼力學性能產生不利影響。
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進一步優化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薄規格雙相鋼的工藝參數,包括在連鑄段獲得適當的薄板坯厚度和拉坯速度;在粗軋及精軋段制定合理的軋制規程(如各機架壓下量分配、軋制力能參數及軋制速度等),在軋制過程中預設定最優的板厚及板形控制參數,從而提高帶鋼板厚及板形反饋調節效率;在粗軋和精軋間的銜接段制定嚴格的保溫、加熱及除鱗制度以控制各工序的帶鋼溫度范圍;在控制冷卻段制定合理的冷卻策略及冷卻速度以控制冷卻過程中帶鋼相變,進而獲得理想的微觀組織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應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生產薄規格雙相鋼的方法,可穩定地生產出尺寸精度、板形精度和綜合力學性能均滿足要求的熱軋薄規格雙相鋼。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應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生產薄規格雙相鋼的方法,將鋼水連續澆鑄成寬度為1300~1600mm、厚度為62~94mm的連鑄坯,然后依次進行粗軋、保溫罩保溫、感應加熱、高壓水除鱗及精軋得到寬度為1300~1600mm、厚度為1.5~1.8mm的超薄帶鋼,最后經控制冷卻、分卷剪切并卷取成卷。主要工藝步驟及工藝參數如下:
(1)連鑄
所述鋼水化學成分按質量百分比為:C 0.06%~0.12%、Si 0.3%~0.6%、Mn1.5%~2%、Al 0.02%~0.04%、P≤0.015%、S≤0.012%、N≤0.008%、Ca≤0.002%、Cu≤0.15%、Sn≤0.02%、Ni≤0.2%、Cr≤0.12%、Mo≤0.05%、V≤0.02%、Nb≤0.025%,其余為Fe及不可避免的微量元素。
所述連鑄坯的拉坯速度為4.6~7m/min,并且最大拉坯速度v
(2)粗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2647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