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檢測裝置和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219664.2 | 申請日: | 2016-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05788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20 |
| 發明(設計)人: | 李先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B5/00 | 分類號: | G01B5/00;G01B5/12;G01B5/20;G01B5/252 |
| 代理公司: | 11240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趙囡囡;鄒秋爽 |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測孔 柱段 緊固件 容納孔 凹部 定位凹部 位置度 待測零件 檢測裝置 銷軸孔 有效地 種檢測 檢測 穿入 孔壁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檢測裝置和檢測方法。其中,檢測裝置包括:第一柱段,第一柱段上設置有定位凹部,當第一柱段穿入至待測零件的待測孔內預定深度時,判斷第一柱段的定位凹部與待測孔的孔壁的凹部之間形成的容納孔是否能使緊固件通過,若緊固件能夠通過容納孔,則確定待測孔的凹部的位置度合格,若緊固件不能夠通過容納孔,則確定待測孔的凹部的位置度不合格。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能夠有效地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銷軸孔的檢測精度差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檢測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檢測裝置和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板簧支架銷軸孔是一個直徑、圓度、圓柱度、同軸度都要求的特別精確的零部件,常規的檢測手法只能依賴于通用工具,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傳統的檢測手段:
1、檢測直徑:利用傳統的檢測手段在檢測銷軸孔的直徑時,需要通過內徑千分尺進行檢測。千分尺在使用前需要裝配,校準,然后再對安裝孔的直徑進行檢測,通常需要進行三次精確測量后取平均值,得出測量結果;
2、檢測圓度:利用傳統的檢測手段在檢測銷軸孔的圓度時,需要使用內徑千分尺在同一個圓內進行直徑測量。具體為在同一個圓上選取三個測量點測量孔直徑,三個直徑的平均值就是圓度;
3、檢測圓柱度:利用傳統的檢測手段在檢測銷軸孔的圓度時,需要使用內徑千分尺進行測量。具體為在銷軸孔內取上中下三個圓面測量,算出的平均值即為圓柱度;
4、銷軸固定孔位置檢測:利用支架在方箱上裝卡,通過高度尺,二維測量來檢測固定孔的位置;
5、檢測同軸度:利用傳統的檢測手段在檢測銷軸孔的同軸度時,需要將板簧支架固定在方箱上,然后利用高度尺對銷軸的X,Y向孔位進行檢測,算出銷軸孔的同軸度;
上述傳統的檢測手法具有以下幾個缺點:
1、常規的檢測手法只能依賴于通用量具,用內徑千分尺測量內徑,圓度,圓柱度,高度尺方箱通過X,Y向位置尺寸測量同軸度,這種檢測手段因為零部件外形不規整,定位困難而導致測量精度低,檢測費時,工作效率低;
2、利用常規的檢測手法在檢測直徑、圓度和圓柱度時需要使用內徑千分尺。由于內徑千分尺需要裝配、校正,且內徑千分尺受溫度影響較大。因此,樣件需要重復裝卡定位導致測量精度低,而且受技術水平影響比較大。
3、對板簧支架銷軸孔進行二維檢測較為復雜和困難,檢測的精確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精確度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檢測裝置和檢測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銷軸孔的檢測精度差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檢測裝置,包括:第一柱段,第一柱段上設置有定位凹部,當第一柱段穿入至待測零件的待測孔內預定深度時,判斷第一柱段的定位凹部與待測孔的孔壁的凹部之間形成的容納孔是否能使緊固件通過,若緊固件能夠通過容納孔,則確定待測孔的凹部的位置度合格,若緊固件不能夠通過容納孔,則確定待測孔的凹部的位置度不合格。
進一步地,定位凹部為橫截面呈圓弧形的定位槽,定位槽的軸線方向垂直于第一柱段的軸線。
進一步地,待測孔包括第一待測孔和第二待測孔,定位槽包括:與第一待測孔配合的第一定位槽和與第二待測孔配合的第二定位槽,第一定位槽的軸線方向與第二定位槽的軸線方向呈角度設置,第一柱段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定位槽與第一柱段的第一端之間具有第一預定距離,第二定位槽與第一柱段的第一端之間具有第二預定距離,第二預定距離大于第一預定距離。
進一步地,第一定位槽的延伸方向與第二定位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進一步地,檢測裝置還包括第二柱段,第二柱段的直徑大于第一柱段的直徑,并且第二柱段的直徑與第一柱段的直徑之間的差值大于預定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1966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