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精簡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95708.2 | 申請日: | 2016-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5441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16 |
| 發明(設計)人: | 王偉;郜春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1L27/04 | 分類號: | B61L27/04;B61L15/00;B61L2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相雨 |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豐臺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列車 調度自動化 軌道交通 駕駛 集散控制系統DCS 數據庫存儲單元 車載控制器 對象控制器 降低復雜度 安全距離 地面設備 地鐵系統 控制中心 無線管理 線路資源 移動閉塞 運行計劃 運行控制 運行狀態 運營效率 中間環節 自主安全 子中心 聯鎖 行車 車站 保證 許可 維護 建設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精簡方法及系統,所述系統包括:中心級綜合調度自動化控制中心、車站級綜合調度自動化控制子中心、無線管理集散控制系統DCS、數據庫存儲單元DSU、對象控制器OC和車載控制器VOBC。本發明在滿足傳統全自動駕駛地鐵系統的功能前提下,精簡地面設備,取消地面ATP、聯鎖等設備,由列車根據運行計劃,線路資源狀況及自身運行狀態自主計算行車許可,保證列車在線路上的自主安全運行控制;在保證列車前后方安全距離的基礎上,兩個相鄰的移動閉塞區域就能以很小的間隔同時前進,使得列車能以允許最大的速度和較小的間隔運行,提高運營效率;還可以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性能、降低復雜度、提高可靠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軌道交通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精簡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全自動駕駛是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自動化水平的最高等級,是解決高速度、高密度城市軌道交通安全、節能、資源共享、高效、舒適、靈活運輸的重要手段,是一種將列車駕駛員、調度員執行的工作,完全由自動化的、智能化的系統所替代的控制系統。
相較于目前廣泛應用的人工駕駛系統,全自動駕駛系統降低了因人的行為失誤帶來的安全風險。傳統列車的“有人駕駛”很大程度依賴于駕駛員的個人反應,人為的因素難以精確控制。而全自動駕駛地鐵車在運行中會根據即時發生的情況,第一時間由電腦程序自動反應并做出“決策”。全自動“無人駕駛”列車也不會因司機疲勞、突發疾病或其他情況而對列車的運行帶來影響。
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系統將司機從重復作業中解放出來,列車上可以配置乘務人員,提高對乘客服務水平,同時兼顧監視列車運行狀態。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系統增強列車上的視頻監控和緊急對講功能,提高了應急處置及反恐能力。
現有的全自動駕駛系統,以地面控制列車為主,由地面為列車辦理進路,保證信號機、道岔、進路聯鎖關系正確,通過連續的車地雙向無線通信計算行車移動授權。但是需要部署大量的地面設備,建設投入大,維護成本高,風險點增加。
發明內容
由于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精簡方法及系統。
第一方面,本發明還提出一種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精簡方法,包括:
車載控制器VOBC與前方區域范圍內的對象控制器OC建立連接,并獲取所述OC中的VOBC列表、計軸列表和道岔列表;
根據運行計劃中下一停車區域編號,查詢電子地圖,并根據所述VOBC列表、所述計軸列表的邏輯區段狀態情況和所述道岔列表進行路徑規劃。
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VOBC從所述OC發送的所述VOBC列表中獲取當前與所述OC有通信的所有列車ID;
所述VOBC向所述所有列車ID對應的目標列車的VOBC分別發送通信請求信息;
所有目標列車的VOBC收到所述通信請求信息后,都向所述VOBC發送當前位置;
所述VOBC根據所有目標列車的當前位置對應的計軸區段,對各目標列車進行排序;
對列車前方第一個占用區段和目標列車的排序結果進行匹配,得到相鄰前車。
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VOBC接收所述相鄰前車發送的列車位置,并根據所述列車位置計算當前列車的安全位置。
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VOBC根據路徑規劃的結果,篩選出沿途需要控制的目標道岔;
判斷所述目標道岔的狀態,并根據所述狀態確定是否搬動道岔;
若需要搬動道岔,則向所述OC發送道岔獨占鎖申請信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9570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