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油脂加工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29078.9 | 申請日: | 2016-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1118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27 |
| 發明(設計)人: | 鄒焱;王慧云;王林林;郭永康;孫萬云;易智偉;張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豐益(上海)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1B3/06 | 分類號: | C11B3/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王潔 |
| 地址: | 200137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油脂 加工 工藝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油脂加工工藝,通過采用在3?25℃條件下將油脂與堿接觸的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油脂中赤霉烯酮的含量。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更低的耗堿量及中性油損失,更高的生產效率以及更為優異的赤霉烯酮脫除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油脂加工領域,涉及一種油脂精煉工藝,具體涉及一種減低赤霉 烯酮的油脂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赤霉烯酮毒素(Zearalenone,ZEN),又稱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是一類具有二羥基苯甲酸內酯結構的化合物,最初來自于得赤霉病的玉米,它是全世界污染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毒素,對人體健康具有不容忽視的毒害作用。人類長期攝入赤霉烯酮毒素可導致雌激素過多癥,導致生殖器官的形態發生病變以及功能障礙,如生殖器官異常紅腫、發情癥狀持續出現、不易懷孕、易流產、畸死胎出現頻率高等癥狀。
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麥、大米、大麥、小米和燕麥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陽性檢出率為45%,最高含毒量可達到2909mg/kg;小麥的檢出率為20%,含毒量為0.364~11.05mg/kg。赤霉烯酮的耐熱性較強,110℃下處理1小時才被完全破壞。玉米油是從玉米胚芽中榨取的食用油。玉米或玉米胚芽若儲存不當,在陰暗潮濕或通風條件不良好的環境中,極易感染真菌,受到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污染。赤霉烯酮為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易溶解在油脂中,經壓榨過程進入玉米毛油中。若處理不當,無法將赤霉烯酮毒素降至安全范圍內,極易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隨著人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及消費理念更新,對油脂消費更注重營養和健康,使具一定營養保健功能玉米油的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油脂中,尤其是玉米油中赤霉烯酮毒素的含量,有必要進行研究。
目前,關于油脂中赤霉烯酮毒素脫除的研究已有不少報道,脫除方法主要集中于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其中,物理法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高溫加熱。高溫下加熱被霉菌污染的油脂,是一種傳統的破壞毒素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耗費大量能源,而且可能會對油脂中的有益成分造成破壞。(許靜.玉米赤霉烯酮脫毒劑的篩選及其脫毒機制初步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4:1-41.)2.輻照。輻照法對赤霉烯酮的去除有一定作用,但同時也會破壞營養物質的結構,而且輻照法處理量小、設備昂貴,不易于在大批量生產中實現,因此產業應用受到限制。(柳永振,朱風華,寧雪嬌等.飼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脫毒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飼料,2013,15:3-13.)3.吸附法。吸附是通過吸附劑的疏水作用來達到不同程度地清除赤霉烯酮毒素的效果。此方法雖然在吸附毒素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同時也可能會對油脂中其他有益物質存在吸附作用,降低了油脂本身的營養價值。 (柳永振,朱風華,寧雪嬌等.飼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脫毒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飼料,2013,15:3-13.)
化學法主要包括:1.臭氧處理。McKenzie用臭氧對玉米赤霉烯酮進行降解,在15s的時間里可以100%的降解赤霉烯酮。(McKenzie K S,Sarr A B,Mayurak,etal.Oxidative Degrad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Mycotoxins Using a NovelSource of Ozone[J]. Food Chemical Toxicology,1997,35(8):807-820.)2.雙氧水處理。Abd Alla等研究表明,在80℃的條件下,濃度10%的雙氧水對赤霉烯酮的降解率可達83.9%。(Abd Alla E S.Zearalenone:Toxigenic Fungi and Chemical Decontaminationin Egyptian Cereals[J].Nahrung,1996,41(6):362-365.)以上氧化法對赤霉烯酮的降解效果明顯,但氧化后生成的新產物的潛在毒性有待進一步研究。3.堿法。目前堿法脫除赤霉烯酮均采用高溫堿煉的方式。裴亞曉等在溫度55℃下,添加超量堿0.4%進行玉米油堿煉,結果表明赤霉烯酮的脫除率可達94.63%。高溫堿煉對赤霉烯酮的降低效果較明顯,但是耗堿量大導致中性油的損耗加大,生產得率大幅降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豐益(上海)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未經豐益(上海)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29078.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