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整車模式車身扭轉模態識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033644.6 | 申請日: | 2016-1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77504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30 |
| 發明(設計)人: | 蘇錦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17/50 | 分類號: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譚小容 |
| 地址: | 400039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整車 模式 車身 扭轉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整車模式車身扭轉模態識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整車模型分塊;(b)、扭轉模態識別約束;(c)、車身整體扭轉框架識別,包括車身整體扭轉18點識別方法和車身整體扭轉12點框架識別方法,任選其中一種進行車身整體扭轉框架識別;(d)、車身后部扭轉15點識別;(e)、車身前部扭轉8點識別;(f)、整車車身扭轉切片識別。對整車模式下車身扭轉進行模態識別,可實施強,能有效避免發生整車模態誤判。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整車車身模型的仿真分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整車模式車身扭轉模態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在NVH性能仿真過程中定義扭轉模態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整備車身、整車的結構較為復雜,除了車身之外還包括內飾、外飾、電器、底盤、制動等多個系統,而且各個系統互相作用、相互耦合,往往在定義扭轉模態階次上出現困難或者識別錯誤。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上述技術問題進行改進,旨在提供一種整車模式車身扭轉模態識別方法,避免發生整車模態誤判。
為此,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整車模式車身扭轉模態識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整車模型分塊:
先將整車集中質量點和開閉件去掉,將整車分為輪胎、水箱支架、車身A柱、車身B柱、車身C柱、車身后端,其中車身A柱、車身B柱、車身C柱為整車模式下扭轉模態的主要識別響應點,輪胎為約束平動和轉動自由度;
(b)、扭轉模態識別約束:
整車模式下扭轉模態識別約束點的位置,由右前炮塔、左前炮塔、右后炮塔、左后炮塔、車架總成組成,具體約束和組合方式如表格1所示;
(c)、車身整體扭轉框架識別,以下介紹車身整體扭轉18點識別方法和車身整體扭轉12點框架識別方法,任選其中一種進行車身整體扭轉框架識別;
車身整體扭轉18點識別方法:車身左、右側各設置有9個響應點,包括將車身A柱三等分的3個響應點、車身B柱三等分的3個響應點、車身C柱三等分的3個響應點,共同構成了車身整體扭轉18個響應點;車身左、右側各前輪約束點、后輪約束點,構成車身的4個約束點,右前炮塔、左前炮塔、右后炮塔、左后炮塔作為車身的4個激勵點,將左側的9個響應點的響應曲線和平均運算得到合成曲線一,將右側的9個響應點的響應曲線和平均運算得到合成曲線二,合成曲線一減合成曲線二得到合成曲線三,合成曲線一加合成曲線二得到合成曲線四,最后對合成曲線三、合成曲線四做平均運算得到合成曲線五,合成曲線一為左側響應點集合,合成曲線二為右側響應點集合,合成曲線五為和平均與差平均集合,比較合成曲線一、合成曲線二、合成曲線五,在曲線峰值重合區域即為車身整體扭轉頻率;
車身整體扭轉12點框架識別方法:沿車身左、右側各設置有5個響應點,在頂棚前橫梁中部設置有1個響應點,在后背門框中部設置有1個響應點,共同構成車身整體扭轉的12個響應點,車身左、右側各前輪約束點、后輪約束點,構成車身的4個約束點,右前炮塔、左前炮塔、右后炮塔、左后炮塔作為車身的4個激勵點;將左側5個響應點的響應曲線和平均運算得到合成曲線一,將右側5個響應點的響應曲線和平均運算得到合成曲線二,將頂棚前后6個響應點的響應曲線和平均運算得到合成曲線三,將合成曲線一減合成曲線二得到合成曲線四,將合成曲線一加合成曲線二得到合成曲線五,將合成曲線四、合成曲線五和平均運算得到合成曲線六,對比合成曲線四、合成曲線五峰值重合區域即整體扭轉頻率。
(d)、車身后部扭轉15點識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3364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