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稻蟹共生的養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008267.0 | 申請日: | 2016-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88746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24 |
| 發明(設計)人: | 楊立來;黃凱;任承云;黃永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湄潭縣宮廷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G16/00 | 分類號: | A01G16/00;A01G1/00;A01K61/59 |
| 代理公司: | 重慶強大凱創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0217 | 代理人: | 蒙捷 |
| 地址: | 564101 ***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種稻 共生 養殖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態水產養殖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稻蟹共生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水稻原產中國,在我國已具有七千多年的種植歷史。水稻所結子實即稻谷,稻谷(粒)去殼后稱大米、香米、稻米,由于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酒等,同時具有營養豐富、氣味香甜的特點;使得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
然而,由于水稻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稻田環境普遍受到污染,對水稻高產和安全生產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大量農業化學產品的使用,也造成稻田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有機和重金屬毒害物質的積累,稻米安全質量下降。根據農業部近年來對全國市場稻米安全的抽檢結果,稻米的重金屬和農藥污染已相當普遍。
針對這種情況,目前出現了利用水生動物與水稻進行共生養殖的種養殖方式;其中以稻蟹共生、稻魚共生較為常見。如公開號為CN1666601,專利名稱為“一種利用生態調控在稻田養蟹的方法”的專利文件記載了通過稻蟹共生,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的生態水稻種植方式。其具體方法是:①稻田地要先進行圍隔,然后在四月中旬進水,四月底完成耙地,五月中旬完成插秧,耙地前要先對稻田地追施基肥、大頭肥,然后在6月15日前把尿素化肥施完,總用肥量控制在正常施肥量的50%左右;②插秧:插秧前將稻田挖出60~80厘米深、80~100厘米寬的“環”形或“田”字形溝,溝的面積占水稻面積的20~30%,然后進行插秧,秧苗密度以30×20厘米為宜;③在稻田四周構筑蟹防逃墻;④撒放蟹苗,每年5月之后,即在插秧一周后為蟹苗投放初期,投入前先向稻田內放入新水,然后再將蟹苗從暫養池中取出投入到稻田中進行放養;⑤蟹苗投喂管理,飼料投喂要有利于河蟹、水生動植物和水稻生存環境及稻田內諧調的生態環境,每天喂兩次餌料,喂養時按其河蟹體重1%投料;⑥9月下旬~10月初為水稻收割前的河蟹捕獲期。
通過這樣的種養殖方式,明顯減少了化肥及農藥的使用,但是存在下列問題:1、其在插秧前仍然需要使用較多的化肥,化肥的施加影響了稻田水質,從而影響水稻和河蟹的品質。2、溝寬80~100厘米,溝的面積占水稻面積的20~30%,使得溝渠較為集中,導致河蟹產生的糞便難以廣泛流動到各處水稻的根部,河蟹排泄物使用率過低。3、缺少必要的躲避場所,螃蟹脫殼期間容易受到攻擊,導致螃蟹產量降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稻蟹共生的養殖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因施肥、溝渠設施不合理及缺少必要的躲避場所導致水稻和螃蟹收效降低的問題。
本方案中的一種稻蟹共生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沿稻田田埂的內壁設置深30~35cm、寬60~70cm的溝渠,再在稻田內均布挖出深65~70cm、寬15~20cm的多條流通溝,多條流通溝構成網格狀,流通溝的面積占稻田面積的15~18%,溝渠上開設有輸水口,輸水口與每條流通溝兩端相通,相鄰流通溝間設有用于水流流出稻田的導流管,導流管上設有防止螃蟹外逃的隔離網,導流管距溝渠20~30cm,溝渠上設置有用于防止螃蟹外逃的隔離欄;
步驟二:在插秧前10~15天,向稻田的表面鋪撒生石灰,生石灰用量為500~600kg/hm2,鋪撒生石灰后10~12天向稻田內施加農家肥,農家肥使用量為700~900kg/hm2,農家肥距地面10~20cm;
步驟三:溝渠上開設有輸水口,輸水口與每條流通溝兩端相通;
步驟四:水葫蘆投放后2~3天向稻田內投放蟹苗,蟹苗投放量為20000~21000只/hm2,蟹苗投放前使用4~6%的鹽水浸浴消毒4~5min;
步驟五:9月上旬~9月下旬為水稻收割前的螃蟹捕獲期,從插秧到螃蟹捕獲、水稻收割的管理期間,保持水葫蘆密度為30~50cm×~40~50cm,注意保持稻田內水的清潔,注重水稻、螃蟹疾病的防治。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插秧前使用生石灰對稻田進行消毒,有助于消滅稻田內的病菌,同時為稻田補充鈣元素,鈣元素能減少或杜絕螃蟹的軟殼病,同時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元素,同時生石灰使稻田呈弱堿性,有助于蟹苗的生長。
生石灰投放后,向稻田施加農家肥,農家肥距地面10~20cm,能降低稻田內水的渾濁程度,由于農家肥位于水稻的根部下方,減少了水流的沖刷,有利于水稻對營養元素的吸收、延長其肥效時間,同時農家肥的加入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長,浮游生物為蟹苗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食物,有助于提高螃蟹的產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湄潭縣宮廷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湄潭縣宮廷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0826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型高炮降雨系統
- 下一篇:富硒水稻的種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