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利奈唑胺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0976415.1 | 申請日: | 2016-1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4907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18 |
| 發(fā)明(設計)人: | 于德峰;趙長生;相光西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裕欣藥業(y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D263/20 | 分類號: | C07D263/2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76017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制備 鄰苯二甲酰亞胺鉀鹽 生產(chǎn)成本低 合成過程 環(huán)境友好 丁二醇 酰胺化 關環(huán) 偶聯(lián) 收率 肼解 污染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利奈唑胺的制備方法,以(S)?4?氯?1,3?丁二醇(化合物1)為原料,經(jīng)鄰苯二甲酰亞胺鉀鹽取代、Curtius重排關環(huán)、Ullmann偶聯(lián)、肼解、酰胺化得到利奈唑胺;合成過程不僅污染小,易處理,且各步驟的收率和純度高,對環(huán)境友好,生產(chǎn)成本低,適合工業(yè)化生產(chǎn)。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化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奈唑胺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利奈唑胺(Linezolid,1),又名利奈唑酮、利奈唑烷、雷奈佐利,化學名為:(S)-N-[[3-(3-氟-4-嗎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CASNo:165800-03-3,是第一個用于臨床的新型噁唑烷酮類(oxazolidnone)抗菌藥。是由美國Pharmacia&Upiohn公司(已被輝瑞收購)研制生產(chǎn)的新型噁唑烷酮類全合成抗菌藥。美國FDA于2000年4月18日批準該藥上市,商品名Zyvox,本品為美國40年來第一個被批準用于治療甲氧西林耐藥金葡球菌感染的藥物。2007年9月在我國上市,屬于醫(yī)保乙類藥物。其化學結構式如下所示:
利奈唑胺的合成方法已見文獻報道的很多,根據(jù)所使用的起始原料手性源的不同,可以大概分為以下幾種路線:
US5688792報道以3,4-二氟硝基苯與嗎啉為起始原料,中間體經(jīng)與氯甲酸芐酯縮合后,與(R)-縮水甘油丁酸酯反應,再依次經(jīng)甲磺酰化、疊氮化反應、催化氫化、乙酰化得到利奈唑胺。合成路線如下所示:并采用了鄰苯二甲酰亞胺保護,其原子經(jīng)濟性差。合成工藝路線如下所示:
該方法以(R)-縮水甘油丁酸酯為手性源構筑噁唑烷酮,原料成本較高,反應步驟長。構筑噁唑烷酮環(huán)的反應使用了極危險的丁基鋰,且需要無水、無氧及超低溫條件。此外,制備過程中需要使用易爆的疊氮鈉,大量制備存在安全隱患。
WO9737980報道了以3-氟-4-嗎啉基苯胺經(jīng)與氯甲酸芐酯縮合后,與(S)-(+)-3-氯-1,2-丙二醇縮合構筑噁唑烷酮,得到醇羥基中間體經(jīng)4-硝基苯磺酸酯保護后,與水楊醛和氨水反應后,再經(jīng)酸水解、乙酰化后得利奈唑胺。合成路線如下所示:
該法的起始原料(S)-(+)-3-氯-1,2-丙二醇也較貴,反應過程中采用水楊醛保護氨基,帶來雜質(zhì)較多,產(chǎn)品不易純化,也不利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
文獻(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5,15,89-93.)報道以3-氟-苯基異氰酸酯為起始原料,與(R)-環(huán)氧氯丙烷環(huán)合得氯代噁唑烷酮中間體,再經(jīng)疊氮化、催化氫化和乙酰化后得溴苯中間體,最后與嗎啉發(fā)生Ullmann反應得到利奈唑胺。合成路線如下所示:
該方法雖然以價廉易得的(R)-環(huán)氧氯丙烷為手性源構筑噁唑烷酮,但是起始原料3-氟-苯基異氰酸酯不易得,且制備過程仍然需要使用危險的疊氮鈉及高壓氫化反應。此外,Ullmann反應收率不高,反應的雜質(zhì)多,產(chǎn)品不易純化。
CN101220001報道以3-氟-4-嗎啉基苯胺與N-(2R)-環(huán)氧乙酰胺縮合,再與羰基試劑環(huán)合得到利奈唑胺。適用的羰基化試劑包括三光氣、CDI(羰基二咪唑)或氯甲酸甲酯等。合成路線如下所示:
此方法雖然反應路線簡單,但是構建噁唑烷酮的環(huán)合反應的選擇性差,反應收率低(兩步收率僅約44%),同時反應帶來的雜質(zhì)也很多。
CN1673224以(S)-甘油醛縮丙酮與3-氟-4-嗎啉基苯胺縮合,與CDI或三光氣環(huán)合得到噁唑烷酮中間體,再經(jīng)甲磺酰化、疊氮取代、催化還原以及乙酰化得利奈唑胺。合成路線如下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裕欣藥業(yè)有限公司,未經(jīng)山東裕欣藥業(y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976415.1/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