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烴油脫硫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烴油脫硫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922049.1 | 申請日: | 2016-10-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7103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27 |
| 發明(設計)人: | 宋燁;林偉;王磊;劉俊;田輝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29/85 | 分類號: | B01J29/85;C10G45/04;C10G45/06 |
| 代理公司: | 11283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劉國平;顧映芬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脫硫 催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烴油脫硫領域,公開了一種烴油脫硫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烴油脫硫的方法。以該烴油脫硫催化劑的總重量為基準,該烴油脫硫催化劑含有:1)10~80重量%的至少一種選自IIB、VB和VIB族元素的金屬氧化物;2)3~35重量%的氧化鋁;3)5~40重量%的碳化釩;4)1~20重量%的SAPO分子篩;5)5~30重量%的金屬促進劑,所述金屬促進劑選自鈷、鎳、鐵和錳中的至少一種。該烴油脫硫催化劑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更高的脫硫活性,更好的耐磨損性能,使用壽命更長,同時還具有明顯的增加汽油辛烷值的優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烴油脫硫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烴油脫硫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烴油脫硫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環保法規也日漸嚴格,而降低汽油和柴油的硫含量被認為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我國汽油產品中的大多數硫來自于熱加工汽油調合組分,如催化裂化汽油。因此熱加工汽油中硫含量的減少有助于降低我國汽油產品的硫含量。我國現行的汽油產品標準GB 17930-2011《車用汽油》要求到2013年12月31日,汽油產品中硫含量必須下降至50μg/g。并且未來的汽油產品質量標準將會更加嚴格。在這種情況下,催化裂化汽油必須經過深度脫硫才能使汽油產品符合環保的要求。
目前,油品的深度脫硫方法主要有選擇性催化加氫脫硫和催化加氫吸附脫硫兩種方法。催化加氫吸附脫硫是在一定的溫度、壓力和臨氫的條件下實現將烴油中的硫化物吸附脫除,該技術具有氫耗低且對氫氣的純度要求不高的特點,使得該技術在燃油脫硫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CN1355727A公開了一種適用于從裂化汽油和柴油機燃料中脫除硫的吸附劑組合物,由氧化鋅、氧化硅、氧化鋁和鎳組成,其中鎳以基本上還原價態存在,其存在量能從在脫硫條件下與所述含鎳吸附劑組合物接觸的裂化汽油或柴油機燃料流中脫除硫。該組合物通過將氧化鋅、氧化硅和氧化鋁形成的混合物顆?;纬深w粒,干燥、焙燒后用鎳或含鎳化合物浸漬,再干燥、焙燒、還原得到。
CN1382071A公開了一種適用于從裂化汽油和柴油機燃料中脫除硫的吸附劑組合物,由氧化鋅、氧化硅、氧化鋁和鈷組成,其中鈷以基本上還原價態存在,其存在量能從在脫硫條件下與所述含鈷吸附劑組合物接觸的裂化汽油或柴油機燃料流中脫除硫。
US6150300公開了一種制備吸附劑的方法,包括制備球形顆粒:(a)將含二氧化硅的組合物、含有分散在水性介質中的金屬氧化物的組合物以及含有氧化鋅的組合物混合形成第一混合物且不擠出所述第一混合物;(b)將所述第一混合物成球形形成具有直徑10-1000mm的顆粒。其中步驟(a)還包括與金屬促進劑混合。
CN1422177A公開了一種適用于從裂化汽油和柴油機燃料中脫除硫的吸附劑組合物,由氧化鋅、膨脹珍珠巖、氧化鋁和促進劑金屬組成,其中所述促進劑金屬以基本上還原的價態和在脫硫條件下與之接觸時能從裂化汽油或柴油機燃料流中脫除硫的量存在。
CN1627988A公開了一種適合用于從裂化汽油和柴油燃料中除去元素硫和硫化合物的吸附劑組合物,所述吸附劑組合物包含:氧化鋅、膨脹珍珠巖、鋁酸鹽和促進劑金屬,其中所述促進劑金屬以當使裂化汽油或柴油燃料流與其在脫硫條件下接觸時將導致從裂化汽油或柴油燃料的料流中脫硫的量存在,且至少部分所述促進劑金屬以0價態存在。
CN1856359A公開了一種生產組合物的方法,包括:a)混合液體、含鋅化合物、含二氧化硅材料、氧化鋁和助催化劑,以形成其混合物;b)干燥該混合物,以形成經干燥的混合物;c)煅燒該經干燥的混合物,以形成經煅燒的混合物;d)用適當的還原劑在適當的條件下將該經煅燒的混合物還原,以生產其內具有還原價態的助催化劑內容物的組合物,以及e)回收改組合物。助催化劑含有選自鎳等多種金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92204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