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用于加工梯形釘?shù)淖詣訚L剪裝置及加工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0761491.0 | 申請日: | 2016-08-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270729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9-04 |
| 發(fā)明(設計)人: | 徐江敏;唐維康;李磊磊;費天鳴;朱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3D19/04 | 分類號: | B23D19/04;B23D3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jīng)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樓高潮 |
| 地址: | 212003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傳動軸 減速器 豎直板 傳動齒輪 滾剪裝置 上輥筒 下輥筒 左端 加工 電動機輸出軸 減速器輸出端 切線 材料利用率 第一聯(lián)軸器 傳送機構 高低結構 電動機 工裝臺 聯(lián)軸器 同軸線 行軸線 隔開 固連 上孔 下孔 生產(chǎn)成本 自動化 垂直 | ||
一種用于加工梯形釘?shù)淖詣訚L剪裝置,包括高低結構的工裝臺,低的一端外側固連有垂直臺面的豎直板,高的一端臺面上自右向左隔開安裝電動機和減速器,豎直板上設有與減速器同軸線和平行軸線的上下孔,上孔中裝有第一傳動軸,下孔中裝有第二傳動軸,第一傳動軸右端通過鍵裝有第一傳動齒輪,左端通過鍵裝有上輥筒,第二傳動軸右端通過鍵裝有第二傳動齒輪,左端通過鍵安裝有下輥筒,電動機輸出軸通過第一聯(lián)軸器與減速器輸入端相連接,減速器輸出端通過第二聯(lián)軸器與第一傳動軸右端相連接,在對應上輥筒和下輥筒相接觸的圓周面的切線后側的豎直板上還安裝有傳送機構。本發(fā)明具有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材料利用率高,生產(chǎn)成本和工人勞動強度低的優(yōu)點。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機械加工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滾剪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加工梯形釘?shù)淖詣訚L剪裝置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代沖壓生產(chǎn)中,主要靠沖壓機和模具對板材、帶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在整個生產(chǎn)過程中依靠工人操作沖壓機完成沖壓工作,經(jīng)常出現(xiàn)工人勞動強度大、材料利用率低等現(xiàn)象,為滿足沖壓品的連續(xù)、快速的加工需求,開發(fā)能夠實現(xiàn)自動化加工的裝置已經(jīng)成為必然的趨勢。
現(xiàn)階段,工程中對梯形釘?shù)男枨髷?shù)量非常巨大,時常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目前,梯形釘?shù)募庸ぶ饕ㄟ^工人操作沖壓機床完成工作,且每分鐘最多加工六十個左右的梯形釘,完全無法滿足實際加工中大批量的生產(chǎn)需求,且經(jīng)常出現(xiàn)模具損壞而導致停工的現(xiàn)象,進而導致生產(chǎn)成本升高、工人勞動強度大等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的梯形釘生產(chǎn)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的問題和缺陷,而提出一種用于加工梯形釘?shù)淖詣訚L剪裝置及加工方法。
本發(fā)明是通過將鋼帶料自動上料至滾剪裝置中,實現(xiàn)將鋼帶料進行自動滾剪并快速的加工為成品。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生產(chǎn)效率高、生產(chǎn)成本低。其加工材料利用率可達到98%,加工效率提高數(shù)倍,進而達到解放人力、提高企業(yè)生產(chǎn)效率以及滿足實際需求的目的。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加工梯形釘?shù)淖詣訚L剪裝置,包括工裝臺1,所述工裝臺1為高低臺階形結構,低的一端臺面外側邊緣上固定連接有一垂直于臺面的豎直板,且豎直板的高度高于高的一端臺面,高的一端臺面上自右向左隔開固定安裝有電動機2和減速器4,所述豎直板對應所述減速器4設有與減速器4同軸線和平行軸線的上下孔,所述上孔中安裝有第一傳動軸10,所述下孔中安裝有第二傳動軸11,所述第一傳動軸10的右端通過鍵安裝有第一傳動齒輪6,左端通過鍵安裝有具有滾剪功能的上輥筒8,所述第二傳動軸11的右端通過鍵安裝有與第一傳動齒輪6相嚙合的第二傳動齒輪7,左端通過鍵安裝有與上輥筒8相匹配接觸的下輥筒9,其中,所述電動機2的輸出軸通過第一聯(lián)軸器3與所述減速器4的輸入端相連接,所述減速器4的輸出端通過第二聯(lián)軸器5與所述第一傳動軸10右端相連接,在對應所述上輥筒8和下輥筒9相接觸的圓周面的切線后側的豎直板上還安裝有傳送機構12。
進一步,上述所述的傳送機構12由固定在豎直板上的3個膠筒和導向槽13組成,其中所述3個膠筒靠近所述上輥筒8和下輥筒9,按上一下二成三角形安置,所述導向槽13安置在所述3個膠筒的后側。
進一步,上述所述的上輥筒8的圓周面上均等徑向安裝有若干滾剪刀21,所述下輥筒9的圓周面上徑向開設有與所述滾剪刀21相配合且單邊設有間隙q的落料通孔22。
進一步,上述所述滾剪刀21的數(shù)量為πD/m+n,取整數(shù),其中D為上輥筒8的最大直徑,m為被加工件E的上邊長,n為被加工件E的下邊長。
進一步,上述所述落料通孔22單邊設有間隙q為0.3~0.5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科技大學,未經(jīng)江蘇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76149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