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577237.5 | 申請日: | 2016-07-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013278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19 |
| 發明(設計)人: | 王鵬;雍洪寶;王曉明;樊勇;雍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淮安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33/00 | 分類號: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識產權事務所32223 | 代理人: | 張麗 |
| 地址: | 223001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擾動 地基基礎 抗壓 試驗 系統 | ||
1.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包括
一承壓平臺(1),其中心下方設有一測試千斤頂定位固定裝置(101),其中心兩側分別設有通孔(102),其四角位置設有外船連接口(103);
兩旋轉平臺(2),平行對稱位于承壓平臺(1)中部下方前后兩側,旋轉平臺中心各設有穿孔(201),穿孔(201)內設置有與通孔(102)對應的連接軸(202),所述旋轉平臺(2)通過連接軸(202)與所述承壓平臺(1)連接;所述兩旋轉平臺(2)兩端上表面固設有四個下滑塊(203),承壓平臺(1)下有表面對應位置固設有四塊上滑塊(104),上滑塊(104)與下滑塊(203)疊壓連接;
兩外船(3),分別對稱位于承壓平臺(1)長度方向左右兩端下方,通過縱移及升降機構(4)與承壓平臺(1)連接呈橫倒的“工”字狀,縱移及升降機構使外船支撐承壓平臺(1)實現縱向移動與上下升降;
兩內船(5),分別對稱位于外船內側、旋轉平臺(2)下方長度方向左右兩側,內船(5)通過橫移機構(6)與旋轉平臺(2)橫移滑動連接;
設置于承壓平臺(1)一側的駕駛室(7),設置于承壓平臺(1)另一側的發動機組(8)和電機液壓泵(9);所述駕駛室(7)通過發動機組(8)與電機液壓泵(9)連接;
所述縱移及升降機構(4)和橫移機構(6)的油缸分別與電機液壓泵(9)連接;
其特征在于:
內船(5)包括內船船體(501)、內船支柱(503),橫移機構(6)包括橫移軌道(601)、橫移油缸(602)、橫移小車(603),橫移軌道(601)橫向設于旋轉平臺(2)下表面,兩橫移油缸(602)位于橫移軌道(601)內,橫移油缸(602)內端靠近旋轉平臺(2)中心,均與旋轉平臺(2)連接,外端活塞桿連接兩側的橫移小車(603),內船支柱(503)頂部連接橫移小車(603),底部連接在內船船體(501)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橫移軌道(601)向外側延伸形成分離軌道(604),分離軌道(604)內設分離油缸(605),分離油缸(605)外端與分離軌道(604)連接,內端活塞桿與橫移小車(603)連接;分離油缸(605)與電機液壓泵(9)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承壓平臺(1)下表面設有四個內船分離支座(105),其位置與分離油缸外拉橫移小車分離到位后的內船支柱(503)位置對應。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橫移油缸(602)和/或分離油缸(605)與橫移小車(603)的連接結構為快拆卡接或插接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船支柱(503)底部通過內船球頭支座(502)連接在內船船體(501)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壓平臺(1)下表面、兩旋轉平臺(2)之間設有旋轉復位油缸(106),旋轉復位油缸(106)的活塞桿連接于旋轉平臺(2)內側;旋轉復位油缸(106)與電機液壓泵(9)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縱移及升降機構(4)包括縱移軌道(401)、縱移油缸(402),縱移小車(403)、升降油缸(405)、外船支腳連接件(406),縱移軌道(401)縱向設于外船(3)上表面,縱移油缸(402)設置于縱移軌道(401)內,縱移油缸(402)外端與外船(3)連接,內端活塞桿與縱移小車(403)連接,升降油缸(405)底部連接于縱移小車(403)上,升降油缸(405)頂部通過外船支腳連接件(406)與承壓平臺(1)的外船連接口(103)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非擾動地基基礎抗壓靜載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油缸(405)底部通過外船球頭支座(404)連接在縱移小車(403)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淮安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淮安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577237.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