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內燃機的控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554842.0 | 申請日: | 2016-07-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401772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04 |
| 發明(設計)人: | 田中聰 | 申請(專利權)人: |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02D41/24 | 分類號: | F02D41/24;F02D4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師事務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楊光軍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進氣門 運轉條件 偏離量 模型算式 控制裝置 流量誤差 內燃機 頻度 作用角 推定 發動機轉速 函數表示 精度降低 氣門正時 進氣管 排氣門 修正量 狀態量 氣壓 學習 發動機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在不僅包括選擇頻度高的運轉條件也包括選擇頻度低的運轉條件的廣泛的運轉條件下抑制使用進氣門模型算式推定的進氣門流量的推定精度降低的內燃機的控制裝置。根據在至少4個不同的運轉條件下得到的進氣門流量誤差的學習值,算出4參數(進氣門作用角偏離量、排氣門作用角偏離量、進氣門氣門正時偏離量以及排氣壓損偏離量)的各學習值。并且,使用以包括發動機轉速和進氣管壓的發動機的狀態量的函數表示系數的進氣門流量誤差模型算式,根據4參數的各學習值,算出對由進氣門模型算式計算的進氣門流量的修正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使用通過以進氣管壓為變量的一次式來表示進氣門流量的進氣門模型算式并根據進氣管壓的推定值或計測值來推定進氣門流量的內燃機的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如下述的專利文獻1所記載那樣,通過進氣門而進入缸內的空氣的流量即進氣門流量能夠通過以從節氣門到進氣門的空間的壓力即進氣管壓為變量的一次式表示。該一次式稱為進氣門模型算式(進氣門模型的模型計算式)。進氣門模型算式的系數(具體而言斜率和截距)通過擬合按所設想的每個運轉條件來決定。但是,存在由于內燃機的部件的制造誤差、經年劣化而在由進氣門模型算式規定的進氣管壓和進氣門流量的關系與實際的關系之間產生偏離的情況。該偏離使進氣門流量的推定精度降低。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如下方法:基于在內燃機的運轉期間測定出的運轉參數的實測值和使用該進氣門模型算式算出的運轉參數的推定值之間的比較來修正進氣門模型算式的系數。根據該方法,進氣門模型算式的系數的修正以由進氣門的開閥正時和發動機轉速確定的運轉區域為單位進行,修正后的系數作為學習值按照每個運轉區域存儲。如果能夠使進氣門模型算式的系數適當化,則能夠抑制由內燃機的部件的制造誤差、經年劣化導致的進氣門流量的推定精度的降低。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1174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11751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方法,在選擇頻度較高的運轉條件下通過學習頻繁地進行進氣門模型算式的系數的適當化,因此,可抑制進氣門流量的推定精度的降低。不過,另一方面,在像在過渡運轉時被暫時選擇那樣的運轉條件下,不怎么進行進氣門模型算式的系數的適當化,因此,無法避免由內燃機的部件的經年劣化等導致的進氣門流量的推定精度的降低。也就是說,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方法存在這樣的問題:依賴于運轉條件的選擇頻度,使用了進氣門模型算式的進氣門流量的推定精度會產生差異。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首創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控制裝置,其能夠在不僅包括選擇頻度高的運轉條件也包括選擇頻度低的運轉條件在內的廣泛的運轉條件下抑制使用進氣門模型算式推定的進氣門流量的推定精度降低。
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內燃機的控制裝置構成為,適用于具備空氣流量計和進氣管壓傳感器的內燃機,使用通過以進氣管壓為變量的一次式來表示進氣門流量的進氣門模型算式并根據進氣管壓的推定值或計測值來推定進氣門流量。本控制裝置具備誤差學習單元、參數學習值算出單元以及修正量算出單元,作為用于抑制使用進氣門模型算式而推定的進氣門流量的推定精度降低的單元。
誤差學習單元構成為,在至少4個不同的運轉條件下學習進氣門流量誤差,該進氣門流量誤差是將進氣管壓傳感器對進氣管壓的計測值輸入至氣門模型算式而得到的第1進氣門流量與根據空氣流量計對新氣流量的計測值計算的第2進氣門流量之間的誤差。如果沒有因內燃機的部件的制造誤差、經年劣化的影響而在由進氣門模型算式規定的進氣管壓和進氣門流量的關系與實際的關系之間產生偏離,則第1進氣門流量和第2進氣門流量應該大體一致。在兩者之間產生了誤差的情況下,可考慮產生了內燃機的某一部件(特別是影響進氣門流量的部件)的制造誤差、經年劣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未經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55484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