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扭轉減震器、傳動軸和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548309.3 | 申請日: | 2016-07-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0605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5 |
| 發明(設計)人: | 尚一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F15/121 | 分類號: | F16F15/121;F16F15/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創嘉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桑傳標;陳慶超 |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扭轉 減震器 傳動軸 車輛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扭轉減震器、傳動軸和車輛,該扭轉減震器包括管狀骨架,設置在所述管狀骨架內部的阻尼軸芯,所述扭轉減震器還包括連接在所述管狀骨架和所述阻尼軸芯之間的多個彈性部,該多個彈性部沿所述阻尼軸芯的外表面間隔設置,且所述多個彈性部的位于所述扭轉減震器端部的軸向投影沿周向間隔布設。這樣,既可以保證阻尼軸芯相對于管狀骨架正常扭動,又可以減少彈性部與管狀骨架和阻尼軸芯之間的摩擦,進而減少彈性部的摩擦損耗,削弱對彈性部的熱影響。另外,彈性部之間的空隙提供了彈性部的變形空間,防止彈性部沒有變形空間被迫發生塑性變形或者破壞,從而提高了彈性部的耐久性,進而延長扭轉減震器的使用壽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減震降噪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扭轉減震器,包括該扭轉減震器的傳動軸以及包括該扭轉減震器的車輛。
背景技術
由發動機傳到汽車傳動系統中的轉矩是周期性地不斷變化的,因此使傳動系統產生扭轉振動,在發動機某段轉速區間可能發生振動頻率和傳動系統固有頻率相近或重合的情況,就將發生共振,不但對傳動系統中零件的壽命有很大影響,有些振動還會傳遞給車身,產生整車的振動,或者以低頻噪聲的形式傳遞給艙內駕駛員和乘客,嚴重影響駕乘感受。此外,隨著乘用類汽車日益普及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整車在行駛過程中的一些低頻噪聲日益敏感,對消除這些噪聲的呼聲日益增高。
目前解決動力傳動系統共振的方法主要有:增加廣角離合器、匹配雙質量飛輪或增加扭轉減振器。
由于廣角離合器和雙質量飛輪開發成本高,周期長,對裝配空間和周邊件要求都很苛刻,所以一般各個主機廠都謹慎采用。
其中,扭轉減振器主要由彈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等組成。彈性元件的主要作用是改變傳動系的扭轉剛度,從而降低傳動系扭轉系統的固有頻率,改變系統的固有振型,達到避開由發動機激勵引起的共振;阻尼元件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耗散振動能量。
扭轉減振器目前主流的設計思路是:高頻扭轉振動采用內置式,低頻扭轉振動采用外置式。
近期,外置扭轉減振器由于結構簡單,成本適中,已在一些車型上批量應用,但外置扭轉減振器往往體積過大、總裝線需額外增加裝配工藝,有些車型還需將扭轉減振器與傳動軸總成動平衡,額外又增加了不少成本;此外,外置扭轉減振器由于直接裸露,容易受泥水侵蝕,對彈性元件和阻尼元件防腐和抗老化要求比較高,直接影響扭轉減振器的壽命。
以上問題,內置式扭轉減振器能得到很好的處理;但目前內置式主要用于處理高頻共振問題;若內置式用來處理低頻問題,對彈性元件(內置式主要為橡膠)的耐久性又是嚴峻的考驗。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扭轉減震器,該扭轉減震器可以消除或削弱因傳動系統低頻共振引起的噪聲,且可以保證扭轉減震器的耐久性。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傳動軸,該傳動軸使用本發明提供的扭轉減震器。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使用本發明提供的傳動軸。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扭轉減震器,該扭轉減震器包括用于安裝到軸管內部的管狀骨架,設置在所述管狀骨架內部的阻尼軸芯,其中,所述扭轉減震器還包括連接在所述管狀骨架和所述阻尼軸芯之間的多個彈性部,該多個彈性部沿所述阻尼軸芯的外表面間隔設置,且所述多個彈性部的位于所述扭轉減震器端部的軸向投影沿周向間隔布設。
可選地,所述多個彈性部均沿同一周向間隔布設,且所述扭轉減震器還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阻尼軸芯的徑向擺動幅度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為連接在所述管狀骨架的內表面的彈性件,該彈性件朝向所述阻尼軸芯凸出且與所述阻尼軸芯之間具有間隙。
可選地,所述限位部具有多個,且每個所述限位部設置在相鄰的所述彈性部之間。
可選地,所述彈性部至少位于所述管狀骨架內表面的兩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54830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